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发现,由于身体、认知等各方面能力的退化,高达五分之一的老年人口经历过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感知觉下降、记忆力衰退、性格多变、认知失调乃至老年痴呆等。国内外研究也表明,老年心理健康问题与幸福感及预期寿命、死亡率具有紧密联系,严重影响老人晚年生活质量。因此,从生命历程与生态系统观的理论视角,聚焦老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梳理其特点、影响因素与发展态势,不但可以相对完整地揭示其机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全社会对这一复杂现象的认知。
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特点
一般地,心理健康不仅指无心理疾病,还可视为一种适应良好的幸福状态。借此,我们认为,老年群体心理健康概念的内涵至少包含三个要素:个体心理机能基本正常,包括认知功能、情绪表达、意志力表现正常;个体内部心理活动与环境(家庭、社区、社会)和谐一致;善于调适,拥有适应老化并应对逆境的潜能。由此出发,认真梳理和总结以往研究,我们发现目前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从文化多元性扩展到地域多样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同国家与文化之间的老年心理健康研究成果逐步积累。从世界范围看,由于各个国家所处的特定历史、经济及社会环境不同,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20世纪80年代,有关老年心理健康的跨文化研究开始兴起。例如,已有不少研究证明高收入国家的老年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中等收入国家;据世界卫生组织分析,老年抑郁属于东南亚地区第四大疾病,但在美洲地区患病率却高居首位。鉴于心理健康内容及结构上的文化差异,一些研究者还致力于将老年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如症状自评量表、老年抑郁量表等改编为适用于本土化的研究工具,以了解、评估和对照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老年心理健康水平。第二,不同地域之间的老年心理健康研究逐渐丰富。最典型的则是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对比研究。如研究者通过分析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发现农村老年群体抑郁症状检出率、焦虑水平均显著高于城市老年群体;同样,国外研究者也进行了农村和城市地区老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研究。例如,以抑郁为指标,一项日本研究曾报告农村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差异;另一项元分析研究则表明,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中城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劣势,即城市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高于农村老年人。很明显,来自西方国家的研究结果有别于中国。
二是对特殊老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大量增加。无论在哪个国家,特殊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通常都会比一般老年人遭受更大的威胁与挑战。我国特殊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对象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流动老人。空巢老人与留守老人长期缺乏情感慰藉、生活照料甚至经济供养,容易表现出焦虑抑郁、孤独悲观、不愿与他人交往、无所事事等负面情绪,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而流动老人不得不离开长期生活的熟悉环境,原本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不断收缩甚至消失,易经历社会适应不良以及不安全感,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国外针对特殊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包括残疾老人、老年移民群体以及老年难民。大量研究表明,残疾老人长期暴露在逆境中,自我效能感低下,易患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绝望感甚至自杀风险都显著高于正常老年群体。有关老年移民及老年难民的研究也显示,老年移民经历是一种潜在压力源,加之他们接触新文化后可能会遭受社会排斥、歧视等一系列负面事件,容易造成其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状况降低。尤其对于老年难民来说,移民压力源加速了战争创伤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使得该群体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强。
三是开始聚焦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研究。全球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使得老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逐年突出,为此,一些老年心理健康服务政策相继出台。如世界卫生组织于2016年通过了《老龄与健康全球战略和行动计划》。在我国,国务院印发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与《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老年健康教育,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注重其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要为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老年人提供更多心理辅导、情绪疏解、悲伤抚慰、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与此同时,一系列有关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研究迅速开展。最近一项针对我国老年群体的纵向追踪研究清楚地表明,随着心理健康服务普及率的上升,以及针对心理健康服务政策的出台,我国老年群体将有可能获得其所在社区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
老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理论假说模型
为了更加系统地认识老年心理健康问题,有必要对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有关老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理论主要涉及两大视角:生命历程视角与生态系统观。进一步地,作为老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说,我们提出了“生命历程—生态系统观模型”。
生命历程视角(Life–course Perspective)认为,人的发展与衰老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是由贯穿生命历程的所有事件与经历构成的。因此,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离不开个人成长、发展乃至最终衰老所经历的各类生活事件。而生态系统理论将人的发展定义为个体不断感知和处理自身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持续改变过程。这意味着,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不仅仅局限于微观系统(即个人系统,如个体的生物遗传特性、人格特质等),还涉及宏观系统(即外部系统,如家庭、社区、社会环境等)以及内外部系统的相互作用等。基于以上两种理论的内涵及相关实证研究结果,我们将这两大理论观点归纳整合为“生命历程—生态系统观”模型,试图更加系统地展现影响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的各类因素。该模型包含四种系统,分别是个人系统、家庭系统、社区系统以及社会系统。与此同时,一条完整的生命历程线贯穿四种系统,代表了生命历程中的各类事件与经历对每种系统的影响。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缺一不可。
个人系统包括个体的生物遗传学特性(基因、年龄、性别等)、人格特质与行为倾向、生活习惯等,是区别不同个体最基本的符号系统。大量研究显示了个人系统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如相比男性,老年女性更易患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而较高的神经质、较低的外向性、责任心及低水平自尊等人格特质,则是导致老年群体抑郁及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但良好的个人习惯,如适度体育锻炼、合理膳食等,可以有效减少老年个体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
家庭系统包括家庭中的重要组成关系,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婚姻关系、隔代关系等,还包括家庭功能以及家庭成员所扮演的角色(如照料者)等。有研究指出,良好的家庭功能,如子女的情感支持以及与配偶的亲密关系,可以减少老年人抑郁、孤独以及认知缺陷的发生。还有研究指出,老年个体在家庭中承担的照料者角色会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作为照料者,他们承担的经济压力与家务责任更大,来自配偶与家庭的冲突更多,心理健康状况更差。
社区系统包括社区物理环境(如住房、公共卫生等)及社区资源(如邻里关系、朋辈支持、集体效能等)。许多研究都发现了社区系统与老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联系。老年人退休后,白天活动和参与的重要领域逐渐从工作转移到邻里关系中,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依赖周边资源。邻里关系融洽的老年人享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同样,更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更和谐的社区文化,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社区活动参与率,从而减少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反之,社区资源较少的弱势社区则与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低下有关。
社会系统包括社会政策、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等。相比于上述三个系统,社会系统对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具持久性、深刻性。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社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老化刻板印象。大量实证研究证实,老化刻板印象威胁会加剧对心血管压力的影响,并损害老年群体的记忆任务、驾驶行为、行走能力。同时,社会系统中的文化适应也会对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以我国随迁老人为对象,许多研究证实其归属感与社会认同感较差、焦虑抑郁检出率较高,同时幸福感显著低于本地老人。此外,不良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是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诱因。
生命历程视角贯穿上述四个系统,代表了整个生命历程的所有事件和经历对每个系统的影响。这里,我们着重分析个体步入老年期后所经历的各类事件经历。一是退休。关于退休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存在两个截然对立的论点。一些研究者认为,退休是对工作的一种解脱,在退休后老年人能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并进行休闲活动,对其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另一些研究者则将退休视为可能产生压力的主要生活事件,因为退休意味着预先持有的生活轨迹被打乱,工作和个人社会角色丢失,失落感、孤独感升高,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造成老年群体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下降。二是丧偶与失独。已有研究发现,丧偶与老年心理健康状况的下降有关,如老年人在经历丧偶后抑郁症状会显著增强,悲痛感以及死亡风险也会随之上升。有关失独的研究也表明,独生子女的去世是导致老年父母患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抑郁症的重要风险因素。三是老年人口流动。老年人口流动现象带来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包括遭受歧视、文化适应不良、孤独感与失落感、不安全感增强等;同时意味着与长期居住的原住地的脱离,从而面临着传统生活方式、社区及社会支持网络的变化,以及适应新的文化环境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们的社区及社会系统造成威胁。
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发展态势
老年心理健康的生命历程—生态系统观模型认为每种系统互相影响、缺一不可,所以某种系统的重大缺失或严重改变,可能是导致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为人们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制和实践干预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持。
老年心理健康的提高与促进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生命历程—生态系统观理论模型的构建可以看出,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与防治,不仅是一项个人活动,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受到个体内部特质的影响,还受到家庭、社区、社会以及生活事件的制约。需要注意的是,以往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仍然更为关注单个系统或单个生活事件对老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缺乏更为宏观和系统的研究。由于老年人始终处在不断变化的系统和生活事件中,我们必须全面把握和综合理解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干预及促进策略。这是关乎老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是否行之有效的结构性问题。
老年心理健康亟须心理健康服务的介入。基于生命历程—生态系统观理论我们认为,老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必须同时从四个系统和生命历程视角来开展老龄化服务。首先,从生命历程视角的维度看,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其个人生活事件。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必须具有生命全周期、立足全人群的服务理念,不仅针对老年心理健康服务,更要从生命早期阶段开始,开展面向全人群的健康倡导。其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还应当整合多个系统来综合考量心理健康的具体干预措施,将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力量紧密结合起来。这是难点,也是未来改进的具体方向。
老年心理健康的工作目标需要同健康老龄化终极目标相结合。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立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明确提出了促进健康老龄化的总体规划目标和基本实现路径。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更为明确地阐述了我国养老服务和健康支持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策略和主要政策指标。2017年10月,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正式提出,强调要为人民群众(包括老年群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2019年7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发布,进一步跟进和保障健康中国战略(包括健康老龄化战略)的有效实施。这些政策的落地体现了健康老龄化对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因此,对于老年心理健康的提高与促进,应与健康老龄化的终极目标相结合,使政策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未来还应注重以下三方面的发展态势:一是老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方法应重视从单维到多维、从横断到纵向、从微观到宏观的探索;二是老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测量工具有待开发,这主要源于引进的国外量表不适于我国国情,以及现有工具缺乏对心理健康全面性的测量;三是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应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