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能动性的心理活动机制
2023年03月09日 09: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9日总第2606期 作者:张洋 霍涌泉

  人是一种自主能动性很强的动物。能动性作为一个传统的哲学话题,长期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心理学领域开展能动性研究虽然时间还比较短,但发掘出了不少新的理论线索和实现路径。当前心理学的能动性研究在本体论、认识论问题及其主客观作用机制等方面,无论在基础理论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以认知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为代表的有关能动性研究成果的涌现,更是打破了传统能动性研究“虚无化、含糊化”的局面,凸显出心理学研究独特的价值优势。

  主体能动性与人的心理实质

  对主体能动性的探讨,首先面临着如何理解人的心理实质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曾经非常重视对人的主观心理“感受性”问题的分析论证,认为感受性是主观意识的实质,研究主观心理现象最核心的问题是寻找“客观感觉如何转化为主观知觉、意识问题”,但对于如何客观地研究主观现象却存在着严重的“解释的隔阂”难题。美国哲学家内格尔曾提出客观的科学理论必然要求放弃主观特征的观点。客观科学越完美,离主观性便越远。因此,客观与主观两种类型概念之间的鸿沟便难以消解,而这正是坚持唯物主义研究原则的一大基本难题。在内格尔看来,主观性或“可感受特性”是人的心理意识的必要属性,无主观性即无心理活动可言。即便是人类最简单的感觉现象,也属于一种“主观感受”,否则人的感觉层次比一条昆虫或一株植物便高明不了多少。主观感受性是人的大脑向原始的感觉信息数据所添加的“附加值”,根本不存在普遍承认的科学客观性原则。而强调客观性必然会遗漏主观性,现代自然科学无法解释主观心理问题,认知功能主义也是如此。研究心理活动必须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领域考虑建立起包含一些非生物的主观感受的内容。只有将客观的真与主观的真协调统一起来,才能揭示人的主观心理的关键性特征。

  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家韦格纳总结认为,人类心灵的本质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受性,二是能动性。他强调,“事实证明,心智能力并不都聚集在一起。相反,人们是以两种根本不同的因素为依据来查看心智的,我们将这两种心智能力称为感受性和能动性”。与哲学家的主张不同的是,当代心理学将能动性纳入主观心理活动的本质属性范畴,认为“能动性的主题不是感觉和情感,而是思考和行动。构成能动性因素的心智能力是我们的能力、智力和行动的基础。在行动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正是心智活动才展现了人的能动性”。这一心理学能动性理论,比较有力地推动了主体性、主观能动性的哲学争论向科学化论证方向发展,并通过开展具体实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能动性机制与众多心理活动要素之间的关系。

  当前,认知心理学研究普遍主张“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能动性理论。认知心理学的代表性人物皮亚杰提出的发生认识论,曾将主体能动性视作认识建构发展的过程与属性。在皮亚杰看来,人类的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并不是一种机械的接受系统,而是从出生起就处于积极能动的活动当中,人类本能的图式在不断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得到更新发展,由此才能实现个体认识的活动过程。社会认知理论的创立者班杜拉也十分强调人类能动性的中介作用的价值功能。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人类是自我组织的、积极主动的自主控制系统,而能动性则能使人有意识地对自身功能及其所处的环境发挥作用。他倡导建立一种主客体互动的能动性模型,即环境(E)、人(P)和行为(B)三者的交互决定论,认为人类就是在这样一种三元交互作用系统中,对自身的行为与外部环境发挥作用。同时他还进一步提出,对个人自身以及行动与思想的充分性进行反思的元认知能力是能动性最为核心的属性。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结构要素等能动性关键变量的讨论,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不仅对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增强人的情感、信念水平方面也提供了积极的功能。可以明显地看出,当今心理学关于能动性的研究已不再停留于抽象层面的理论思辨探讨,而是转向更好地服务于心理学科研究与当代人类的日常生活。随着能动性理论的发展与实验方法成果的不断积累,能动性的本质及其心理过程的机制等问题,将在新的时代得到更加明确和完善的解答。

  主体能动性的心理组织活动机制

  关于如何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问题,另一个关键论域是对主体心理能动性的结构要素组成的探讨。而人的主体心理结构无非有关知、情、意、行的选择及整体优化问题。没有正确的认知,就会损害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没有一定的情感倾向,也不可能有客观的认知和行动。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心灵的根基。但知与行之间的不协调及失衡往往是常态。作为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性的心理学研究,取得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内在主义的积极生成线索。

  认知活动机制是科学心理学研究取得学术建树最为丰富的领域,尤其是以现代心理学发展主流思潮为杰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向,更是蕴含着丰富的能动性认知思想。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说,一方面突出了主体活动的内外化双重建构和对客体信息的双向处理过程,论证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问题;另一方面重点从认知的生成角度揭示了认识的客观性的获得机制。皮亚杰创造性地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个体的认知能动性智慧的发展需要以其思维方式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他从个体认知发展水平角度实证地总结出了个体认知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及运行机制,并将形式运算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视为人类认知发展的最高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1岁左右的儿童青少年中,大约有9%达到了形式运算的认知思维水平,大多数14岁青少年能够达到逻辑思维的主要指标。后来的研究者发现,皮亚杰对儿童青少年的形式运算认知水平估计过高,调查发现美国在校大学生仅有22%达到形式运算思维水平。皮亚杰关于“主体不断发挥能动性是获得认识客观性的必要条件”的主张,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具有融通之处,在哲学、心理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性,也散发着辩证法的光芒。新皮亚杰主义者延续了发生认识论的传统,同时对经典的心理发展理论作出了许多补充和调整。凯斯等人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青少年在掌握形式运算后,认知发展并没有完成,因为这一认知水平尚不足以处理他们面对的各种复杂问题。凯斯等人分析认为,个体还有一种超越了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第四个阶段的“后形式运算阶段”,即以辩证思维的出现为特征的辩证运算阶段。在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中,还存在着“单关注、双关注和矢量关注这些亚阶段”的心理活动取向特点。新皮亚杰主义在肯定人类基因要素对儿童发育连续性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个人技能在教育环境中的发展动态水平,将能力与技能建构过程的研究范围拓展到了人的一生。当前新皮亚杰主义对心理能动性的探讨,已出现从主体认知心理领域转向行为技能活动领域的趋势,即从“以知促行”转向“以行带知”的新阶段。

  情绪活动机制目前已被视为人类主体能动性研究的又一个热点主题。情绪研究是近十年来令人瞩目的领域。现代心理学在经历“认知革命”的同时,也爆发了一场“热认知”的情绪革命。特别是以积极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为代表的情绪心理学研究新成果,极大地助推了全球范围内情绪研究的兴盛。积极心理学的创建人塞利格曼认为,现代科学心理学虽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与治疗精神疾病,但也使得人的能动特性受到了极大忽视。当前的心理学研究不应忽视人的积极力量,也不应局限于人的忍耐与生存活动。塞利格曼将能动性定义为“个体认为自身能够影响世界的信念”,其由“认知效能、乐观主义和想象力”三部分组成,并强调指出这是目前积极心理学展开研究的重点领域,其中积极认知与积极情绪体验是关键核心问题。近年来,塞利格曼又开始侧重对主体能动性与人类进步之间关系的讨论,认为主体能动性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人类个体和社会历史的进步。情绪拓展—建构学说的创立者弗雷德里克森也为情绪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位被塞利格曼誉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天才”型学者,近年来通过以特定行为倾向所伴随的心血管活动为指标进行研究,证明积极情绪能够“撤销”消极情绪所引发的生理变化,在积极情绪的影响下,人们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提升自我,激励智力、社会等个人资源的开发,进而将自身置于积极的发展轨道上。当人们体验积极情绪时,可以扩展对自身环境的认知,这反过来也有助于构建人际关系。例如,把“幸福的微小时刻”累加在一起,将会创造一系列积极效应。“如果我们能体验到的积极情绪是消极情绪的5倍之多,就会产生情绪拓展—建构的积极后果。”当前心理学的情绪研究打破了传统的研究视角,认为积极情绪不仅是健康和幸福的标志,而且是影响个体的有效因素,进而影响他人和群体的幸福。

  心理学主体能动性研究的价值

  作为哲学思辨与时代精神的能动性理论大厦早已为人所熟知,心理学范畴的能动性研究自身也有着重要意义。从理论价值上来讲,其反映并加强了心理学对人类自身研究对象的积极能动性定位与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主体性、主观能动性的哲学争论向科学化研究发展的进程,也为能动性研究的哲学思辨提供了具体的实验证据。心理学范畴的能动性研究为解决客观决定论与主观决定论的矛盾冲突悖论问题提供了不少内生性发展线索。

  哲学范畴的主观能动性又称主体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意识能动性,多属于“硬决定论”内容。规律的客观性是第一性的,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世界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二者统一起来,即表现出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主客观的同一性、多样性、矛盾性和冲突性,普遍面临着解释的循环和再循环问题,需要一种软硬决定论相结合的理论解释范式。硬决定论具有“窄的决定性质”,而软决定论具有“宽的决定属性”。心理学意义的能动性研究无疑具有“软决定论”的特点。加强对主观能动性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正如老一辈心理学家潘菽曾指出的那样:心理学要坚持客观性原则,但还要“力求避免客观主义。客观主义就是忘了自己,忘了学习的目的”。现代心理学一方面强调人类行为的有限合理性,如人的身体生物机能的有限性、认知资源的限制、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实践活动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同时提出人类心智的潜能是难以估计的,人的潜力、能动性与创新性伟力十分巨大。因此,对个体层面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帮助人们感受与理解自身的能动性,自觉调动及调整日常行为。主体能动性不一定能决定物质客体,但一定能决定人生。主体能动性是人类文明创新进步的不竭动力和内在源泉。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