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完善全球治理合作机制
2019年10月28日 08: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28日总第1802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真

■研讨会现场 本报记者 王晓真/摄

  10月23日,全球化智库与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举办圆桌研讨会,以“在‘脱欧’、欧盟领导人变更及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背景下,中国、英国、欧盟、美国如何在维护全球治理、世界经济繁荣及区域安全等问题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多边合作面临严峻挑战

  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提到,当今世界局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现在是讨论中国—欧洲—美国多边经贸关系的合适时机。中国、欧洲和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何通过多边合作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各个国家如何面对未来的风险以及不确定性,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探讨。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罗宾·尼布莱特(Robin Niblett)表示,美国、欧洲及中国的三边关系是国际关系发展和国际治理的重要因素。英国和美国这两个曾经定义了“全球化”的大国,如今却在引领“逆全球化”进程,这十分具有讽刺意味。尽管英美两国有不少共通点,但与美国的“自给自足”不同,英国与很多其他欧洲国家,乃至全球大部分国家一样,都高度依赖全球流通和全球化体系。中国始终坚定地维护经济全球化,欧洲的传统盟友美国却正在背离经济全球化。

  尼布莱特认为,欧洲可从三个维度去思考同中国的合作,分别是帮助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开展高科技领域合作。此外,他强调,这些合作的有效展开离不开国际机构发挥建设性作用。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美国和美洲项目负责人莱斯丽·维嘉姆丽(Leslie Vinjamuri)认为,英国接下来的政策走向、全球区域及多边合作进程等将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

  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孙永福提出,美国政府与社会对中方的态度不尽一致。对于中国在加强国际合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美国高校学者普遍持积极看法。此外,他表示,中国、欧洲和美国在全球治理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三方在全球治理方面的合作十分重要。中国是英国的重要贸易合作伙伴,无论最后英国是否实现了“脱欧”,中英两国都会加强合作。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商务与政府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梅根·格林(Megan Greene)分析认为,基于欧盟与中国现有的贸易往来关系,中国将一直是欧洲国家很好的经贸合作伙伴。欧洲国家的发展需要外部经济体的合作与支持。

  中国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

  在全球治理领域,与会者对中国的贡献表示认可,也为进一步改善全球治理合作机制提出了建议。

  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江山认为,贸易是全球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边贸易体系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会继续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同时也会与其他国家签署区域性的贸易协定。中国仍然希望向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以及美国继续开放中国市场。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亚洲项目副研究员、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院长凯瑞·布朗(Kerry Brown)认为,欧洲和美国对中国的一些疑虑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现阶段自身发展所出现的问题。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尼尔(Alexander Neill)则提出,中国政府可以更好地向世界宣传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波音公司国际关系讲席教授凯瑟琳·莫顿(Katherine Morton)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对接区域贸易协定是中国在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提出,随着5G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兴起,人们的生活更加依赖于网络技术的应用。因此,网络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作为网民人数、网络数据最多的国家之一,也将面临网络带来的挑战。针对目前网络空间缺乏有效治理的情况,联合国以及各个国家应加强合作,在网络空间构建全球联合的治理系统。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亚洲高级顾问兼“中国实力项目”主任邦妮·格拉泽(Bonnie Glaser)也表示,中国想要引领全球治理新模式,网络空间治理是一个好的切入点。中国可通过改善自身网络空间治理为全球做出表率。

  尼布莱特对本报记者表示,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的时代,智库能够在相互竞争和相互依存之间架起桥梁。此外,尽管现在被称为“后真相”时代,人们其实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真相”。智库恰恰能够提供批判性思考和客观信息。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府无法给人们提供满意的答案,社会组织、企业等机构进一步崛起,这意味着有了更多空间让智库发挥协调各方的作用。因此,智库无疑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