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回路理论有助遏制网络谣言
2020年07月10日 05: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10日第1964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俊美

  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信息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提升,但这也让一部分虚假信息传播进入了“快车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对抗网络谣言,防止“信息疫情”,已成为抗击疫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理性看待网络信息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虚假信息传播较快,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各方应通力合作向公众提供有关疫情的准确信息,以对抗“信息疫情”。南非开普敦大学媒体研究教授赫尔曼·沃瑟曼(Herman Wasserman)认为,人们需要了解虚假信息在网络环境中传播的方式。除了考虑政治和经济因素,还应采取多层次的社会文化分析方法,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理解和控制“信息疫情”。

  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学者康纳·李(Connal Lee)提到,“信息疫情”是指在疫情期间出现了很多真假难辨的信息,人们难以发现值得信任的信息来源。虚假信息的传播会引起不必要的恐惧和惊慌,还会引发互相指责和污名化现象。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人们会产生倦怠感,容易忽略官方提出的公共卫生建议。这不利于人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政治科学副教授杰弗里·康罗伊-克鲁兹(Jeffrey Conroy-Krutz)表示,在非洲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与公共卫生官员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向人们传达抗击疫情的相关信息,人们在面临社会隔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继续保持联系,企业得以持续运营。然而,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也促进了虚假信息的传播。

  以文化回路理论为框架
  
  沃瑟曼表示,在与媒体和文化相关的文献中,有一种经典的分析模式,即文化回路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化回路中有五个文化节点,即表现(representation)、身份(identity)、生产(production)、消费(consumption)和管理(regulation),节点与节点之间存在双向联系。文化回路理论分析了社会文化现象发展过程中复杂的、相互关联的时刻和过程,对于解释虚假信息传播过程以及遏制虚假信息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一是表现。人们对文字表达的意义与传递的信息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导致文字产生歧义。在这些意义歪曲过程中,虚假信息很容易被植入其中,触发人们的恐惧、焦虑等情绪。文化研究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虚假信息的构建方式。二是身份。消费和共享某些虚假信息可以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具有相似背景、年龄和地位的人群更有可能彼此分享虚假信息。三是生产。数字媒体生态已经模糊了信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界限。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轻易地获得个人观点与偏好的支持者。在应对“信息疫情”时,这种媒体生产模式的转变将产生重要影响。四是消费。媒体用户是意义创造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不仅会收到虚假信息,还会对其进行重塑、修饰与分享。五是管理。一些国家试图给虚假信息传播行为定罪,但遭到了一部分国民的强烈抵制。政府应充分调查人们分享虚假信息的动机,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在沃瑟曼看来,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将虚假信息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进行考量的重要性。在此情况下,人们应该更有针对性地探索对抗虚假信息传播的模式。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