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其中之一便是数字化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日常活动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全面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将广泛影响人们的生活,而其伴生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正视。
疫情加快数字化时代到来
从某种程度讲,全球疫情在客观上成为人们生活全面数字化的触发器,并由此引发了许多正面与负面的效应。俄罗斯智库“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研究员奥列格·巴拉巴诺夫(Oleg Barabanov)表示,在疫情防控要求下,人们不得不依赖远程办公、远程培训、远程服务以及电子通信处理日常工作及生活,以减少个人接触。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公共关系领域数字化水平的提高。在正常情况下,前数字时代的“模拟(非数字)”习惯和行为模式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才能改变,而在疫情大流行的威胁下,这些习惯和行为模式的改变非常迅速且相当有效。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何哲对记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都是一次大考,但其客观上确实加速了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高速物流、远程办公、数字政府等发展迅速,并保障了社会生产生活正常运行。
全球数字鸿沟越来越大
在巴拉巴诺夫看来,数字化的加速发展也暴露了全球社会现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数字鸿沟问题。一方面,社会生活数字化进程加速,使老年人更加难以适应,加剧其心理脆弱程度。另一方面,富人和穷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急剧扩大,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内部之间的收入差异和消费水平差别也变得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的学生和教师因缺乏足够的数字工具和技术手段,导致学校引入远程学习的努力难以全部见效。
在经济领域,全面数字化时代的全球不平等愈演愈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战略、政策和评估部门主管马丁·穆赫雷森(Martin Muhleisen)表示,随着采用新商业模式的公司与未重组的公司在效率和市场价值上差距的扩大,不平等将会加剧。这些差距只有在旧的商业模式基本被替换之后才能弥合。生产重组还给竞争政策带来了新的压力,因为拥有新技术专利的公司正在这种“赢家通吃”的游戏中独占鳌头。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最富有的8个人所拥有的资产比最贫穷的36亿人的资产总和还多。这表明,在全面数字化时代,严重的不平等已经发生。
何哲认为,任何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都会产生正面与负面两种效果,这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在经济、教育等领域,数字化显然会造成富者越富、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数字化企业能够以更高的效率运转,降低成本和市场费用;而且,数字化工作手段如居家办公、移动办公等也增加了普通员工的相对和绝对工作时间,这些都有助于增加数字化企业的利润。与此相对,传统企业的竞争力会逐渐降低。在教育领域,社会中上层会更快地适应数字化的教育转型,而贫穷群体的学生因缺乏数字化设备以及居家后不得不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而无法保障学习时间,这显然会导致教育上的不平等。所以,消除数字鸿沟必须完善制度保障、加大资源投入。
有效信息管理成为难点
在全面数字化背景下,人们愈加担忧个人信息与数据的安全。巴拉巴诺夫表示,人们的个人信息不断地从看似可靠的、受保护的服务器中泄露出来,这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在全面数字化时代,治理非法泄露个人用户信息问题仍是一项挑战。
数字化时代不仅带来了信息的非法泄露问题,也加大了信息合法治理的难度。穆赫雷森表示,比特币等匿名加密货币对打击洗钱及其他非法活动构成了新挑战。这些资产吸引人的地方正是它们所具有的潜在风险。
在巴拉巴诺夫看来,另一个重要的问题与整个数字环境的政治化有关。“数字主权”问题的紧迫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他表示,在一些国家,对数字环境进行监管的机构不是国家,而是由大型私营企业为人民提供着近似于垄断的技术平台的电子活动。此外,如何管理数字和网络空间的发展也日益成为国际上广泛讨论的主题之一。
把数字化挑战变成机遇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牟岱表示,数字化服务在保障人们疫情期间的日常生活、学校教育、商业运行以及社会治理等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数字化产业业态在呈现出产业发展独特优势的同时,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潜力。疫情加快推进了服务业的数字化。就中国而言,数字产业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显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数字化的便捷优势和精准保障作用。这为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奠定了社会认知基础和社会需要基础。后疫情时代,尽管线下服务会逐步恢复,但是线上服务等新兴业态仍将持续保持强劲发展态势。这将为我国服务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契机和新动能。
何哲表示,后疫情时期的数字技术治理一定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注意保护数字时代的个人隐私,这是数字化时代最大的社会风险;二是要保障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三是要从立法和执法角度加强反垄断监管。
此外,牟岱认为,中国正处于加快数字化发展的机遇期。我们应当针对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瓶颈问题,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数字化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专业人才稀缺以及技术储备不足等主要问题,使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得到有力保障,进而促进数字化时代的全面发展。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