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融合走向人机合作
2022年07月04日 09: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4日第2440期 作者:陈禹同/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美国休斯敦大学官网6月27日发布消息称,由该校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扬尼斯·帕夫里吉斯(Ioannis Pavlidis)、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可视化系教授埃尔贡·阿克尔曼(Ergun Akleman)、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复杂系统管理系副教授亚历山大·彼得森(Alexander M. Petersen)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期在《美国科学家》杂志发表文章,总结了不同阶段科学融合呈现出的特征。

  科学融合让来自多个学科的知识被整合为推动现代文明发展进程的全新知识,促使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成就。帕夫里吉斯等人认为,科学融合并不是一个突然兴起的新现象,而是一种深入科学本质的特质。他们使用机器学习等数据分析方法对大量科研成果展开分析,模拟了科学融合的历史演变。

  在帕夫里吉斯等人看来,科学融合在科学发展史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融合形态。首先是博学式融合,截至文艺复兴时期,知识的整合主要发生在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等博学学者的头脑中。其后是分化中的融合,在学科分化时期,某个学科中发展出的理论被更广泛地应用。例如,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被用于解释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到20世纪中期,多学科团队合作成为科学融合的代表,知识整合发生于具有不同专长的科研团队成员之间。在当前的21世纪初期,科学融合则体现为博学式团队融合,知识整合既发生在学者个人对不同门类知识融会贯通而成为博学者的过程中,也发生在跨学科团队的学者之间,即个体和团队双重层面。

  帕夫里吉斯表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大量数据分析和建模为支撑,这让他们对预测未来科学融合特征产生了信心。帕夫里吉斯等人提出,到21世纪中期,科学融合或将演变为博学的科学家与人工智能在人机混合团队中合作,他们称之为“半机械人团队融合”。

  (陈禹同/编译)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