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科研产能趋于长期稳定
2023年05月08日 07: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8日第2644期 作者:王悠然/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德国期刊《高等教育》日前刊发了波兰亚当·密茨凯维奇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高等研究所主任、公共政策研究所主任教授马雷克·科维克(Marek Kwiek)和波兰波兹南经济与商业大学统计学系助理教授沃伊切赫·罗兹卡(Wojciech Roszka)合著的文章《一度高产,永远高产?纵向研究视角下的正教授科研生产率》。研究发现,在个人层面上,科研人员的生产率水平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常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该研究基于科研文章摘要和引文数据库“斯高帕斯”中的波兰科学家数据,考察了来自14个STEM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医学)学科的2326名波兰正教授的学术职业生涯——他们在40年里的晋升情况和每次晋升之间发表的文章。在该研究中,科研生产率分为高、中、低三个区间;考虑到科研成果的“阶层化”,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文章权重大于发表在低影响因子期刊上的文章。

  分析显示,52.6%的高生产率助理教授后来成为高生产率副教授,50.8%的高生产率副教授后来成为高生产率正教授。科研生产率从高区间降至低区间,或从低区间升至高区间的情况十分少见,仅占现任正教授的4.3%。逻辑回归模型表明,成为高生产率助理教授和高生产率副教授可使后来成为高生产率正教授的概率分别上升79%和261%,而性别和年龄因素对统计结果的影响都不大。

  科维克和罗兹卡表示,上述发现给科研人员招聘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由于科研职业生涯往往长达几十年,聘用不同生产率水平的科研人员,将对其就职机构乃至国家科研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王悠然/编译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