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可激发人类创造力
2023年05月22日 09: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22日第2654期 作者:练志闲/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5月9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官网报道了该校英语助理教授丹尼·斯内尔森(Danny Snelson)与社会学副教授雅各布·福斯特(Jacob Foster)关于人工智能技术与创造性关系的讨论。

  近期美国作家协会在罢工中提出的要求之一,是督促电影公司规范使用人工智能参与创作、编辑影视剧本及其他材料。几年前这一担忧似乎还全无必要,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与日益完善,已发展成为普通人可以使用的技术,文学和艺术领域也开始面临处理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问题。人们开始需要担心大量时间与人类创意的劳动很快会被外包给人工智能机器。

  长期以来,人文学科一直在思考这类问题。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两位学者都持积极态度。但斯内尔森补充道,人们警惕人工智能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反应。因为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了人们的理解速度,而且这些发展带来了重大改变,例如算法偏见的影响就是现在热议的话题之一。

  福斯特认为,人工智能让人们有机会对智力和创造力等事物展开反思,并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谈及人工智能是否有创造力时,福斯特说道,人们通常将创造力定义为产生有趣、新奇事物的能力,并认为大型语言模型没有创造力,因为技术只是把许多内容堆叠在一起。他认为,这样的判断逻辑有失偏颇,因为人类也会做机械性堆叠内容的工作,例如通常人们认为论文是创造性的工作成果,但是其实也存在无逻辑堆砌的论文。斯内尔森则认为,人工智能或许可以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能在大量的文本中捕捉到一致性和通用性,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并打破这些“模板”。正如照相机发明之后,人们可以捕捉最真实的画面,原本追求写实性的艺术界便逐渐发展出印象派。关于人工智能与学生创造力的关系,两位学者认为,学生应当时刻保持批判性思维,这不局限于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场景下。他们希望学生能做好准备,在不断更新变化的技术环境中时刻保持清醒和批判性思维,拥有作出独立判断的能力。

  (练志闲/编译)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