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扶贫信息精准传播的契合度
2020年07月02日 08: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2日第1958期 作者:张学波

  精准传播有利于扶贫信息在贫困地区的有效流动,有利于降低信息贫困,促进生产决策的科学性,进而有利于解经济之困。

  精准脱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脱贫攻坚、精准脱贫事关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是必须坚决打赢的硬仗。

  脱贫致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精准脱贫战略涉及多个层面、多种要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信息贫困”阻碍着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流动不畅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需要加强扶贫信息精准传播,助力打赢脱贫攻坚、精准脱贫战役。

  精准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精准传播是扶贫信息流动增值的内在需要。扶贫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是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而流动性是其重要属性和价值所在,扶贫信息只有在通畅流动中才能充分裂变、有效传播、共享增值。精准传播有利于扶贫信息在贫困地区的有效流动,有利于降低信息贫困,促进生产决策的科学性,进而有利于解经济之困。

  扶贫信息精准传播关乎贫困百姓生计。由于本身具有的稀有性等独特属性,扶贫信息的质量、数量,传输的时效、充分度,扩散的渠道、范围,传播的效度、精准度直接关乎百姓增产增收、生产生活。扶贫信息的精准传播有利于阐释开发式扶贫的丰富内涵,因而是关乎百姓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议题。

  扶贫信息精准传播关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成效。扶贫信息具有鲜明的政策属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等重大战略传播扩散、实施落地的重要载体和实现路径之一,是关乎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国家战略实施成效、共同富裕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事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时代意义。

  贫困地区扶贫信息传播现状

  由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历史文化、风俗传统、教育观念等层面的影响,多种因素嵌入扶贫信息传播,制约其在贫困地区精准传播、发挥实际成效。

  贫困地区致富信息供给端质量有待提升。当前贫困地区致富信息较为匮乏,质量较低,呈现供给不足、类型单一、弱适用性、谣言冗余度较高等特点,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贫困受众期待。诸如“市场买卖信息”等受众需求度较高的信息较为匮乏;“职业技能培训信息”一类素质能力培育信息适用性弱,吸引力不足,价值表现不明显,常有为了传播而传播的现象,不考虑是否符合贫困受众文化教育水平、信息接收习惯等实际情况。如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老人儿童留守为主的贫困村里传播需要高强度劳作、高知识储备的农技项目,显然不切实际。供给端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与贫困地区固有的自然地理、历史遗留的人文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信息“趋利性”易于流向成熟市场等因素有关。内容匮乏、低质量的致富信息供给严重制约着脱贫致富成效,迫切需要改善。

  媒介购买力不足,现代化传播渠道使用率低,传播效果反馈不及时。当前贫困地区信息贫困现象严重。贫困受众对现代化信息渠道的使用率偏低,“媒介购买力”、媒介信息投入意愿相对较低,甚至几乎为零。信息分散冗余、传输紊乱,传递渠道少、速度慢,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等。此外,及时反馈是检验扶贫信息传播畅通度、精准度和适用性等传播成效的重要指标。而当前贫困地区的扶贫信息传播缺乏必要的反馈机制,依赖人力收集、层层上报是较为普遍的方式,传播效果反馈不及时、不到位。在信息化时代,这意味着扶贫信息接收量、接触面、精准度受限,不利于经济决策和生产活动的开展。

  贫困人群成就动力、信息素养较低,行动者主体意识较弱。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制约,贫困地区人群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封闭,生存技能较弱,谋生手段单一;迫于尝试风险考虑,往往安于现状,习惯于“世代经验”,成就动力值不高,内生动力不足;对致富信息的理解、辨识以及运用能力较弱,对扶贫信息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致富意识较弱,“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被动接收外界“扶贫”信息,不清楚也不善于主动寻求“脱贫”信息为自身发展服务;更倾向于接受送上门的现成物质及“易受性”强的信息传播,行动主体意识较弱。

  基于熟人社会的传播扩散,应将多种要素嵌入信息扶贫行动者网络。乡村社会内核始终是一个以血缘、亲缘等关系为纽带的“圈子社群”,即便是向现代化转型的当前,此烙印依旧深刻。实地调查中,具体表现如致富信息传播路径与熟人关系网络高度重合,值得研究。

  多维度提升精准传播效果

  把握精准要义,靶向供给。脱贫致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金融、教育、信息等多个层面。就信息扶贫而言,要增加精准有效供给。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扶贫信息需求呈现“真实准确”“贴近生产生活”“好理解”和“方便接触”等显著特征。“市场买卖信息”“务工信息”等是需求度较高的信息类型,说明贫困受众的信息需求很实在,基本契合并服务于生产生计需求。因而要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信息的系统性调查研究、针对性生产、多样性供给、指导性解读、精准性传播。

  扶贫信息传播、流动不畅所造成的信息贫困,是影响脱贫致富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前扶贫信息传播设备较为落后、传播渠道单一、畅通度低、传播随意性强、传播链易断裂,这些制约着贫困人群扶贫信息的接触、判断、采纳和二次传输,影响着信息的到达率、利用率和信息扶贫实际成效。因此一方面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借助网络传播设备、平台如移动互联网,提升扶贫信息传播通路、反馈时效,畅通反馈渠道;另一方面还要增强贫困人群对信息的重视程度,增强信息成效认识,提升信息利用意识,在生产活动中注重引入扶贫信息,提升决策能力。

  增强贫困人群成就动力、信息素养和行动者主体意识。在扶贫实践中,应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视贫困群众为行动主体,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提升持续发展能力。在信息扶贫行动者网络中,行动主体始终应是贫困地区能动性的个体,落脚点也应是建立在充分考虑乡村熟人社会关系基础上,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在开发式扶贫、发展传播中,找准“穷根”,扶贫又扶志。引导贫困群体在生产活动中主动寻求致富信息,提高信息判断辨识、运用决策素养,提升脱贫致富能力,实现精准脱贫。

  注重亲缘熟人等人际传播渠道的特殊引领效应。目前我国乡村正向现代社会过渡,因亲缘、地缘等关系结成的关系并未完全改变。贫困地区致富信息获取接收、判断辨识、采纳决策、转译与再传播行为,经由贫困村落长期以来固有的、延伸至今的传统社会网络(尤其是以家庭为核心的熟人关系网络),深度融于贫困乡村具体的圈层结构、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等之中,并最终影响贫困乡村聚落信息传递、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而,信息扶贫需要将焦点瞄准更小区域,在乡村社会传统“熟人关系网络”结构中,对扶贫信息所依附的个体或群体背后的社会圈层结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审视和考察,尤其应关注血缘、亲缘、业缘等熟人的特殊引领效应。努力打通扶贫信息精准传播“最后一公里”,使扶贫信息传播与贫困地区人际关系网络、社会圈层结构相匹配,从而提高扶贫信息到达率和精准度,推动造血式扶贫中的信息精准传播。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