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汉语教育助力中国文化传播
2022年12月08日 09: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8日总第2547期  作者:许雪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当代中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将当代中国的故事、思想、内涵、活力传递给世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有中华经典的译介、孔子学院、国际外交往来等多种形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依赖现场交流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受到制约,不降反升的“汉语热”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文化“走出去”搭建起了桥梁。

  促进文化理解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亦是传播的媒介。汉语教育与文化推广相互促进、互惠共赢。对外汉语教育自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以来,其教学目标转向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随着海外任教的汉语教师逐年增多,国内与海外的汉语教育交流益盛,两者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上逐步接轨,汉语教育整体呈现语言教学与文化理解并重的特点。

  第一,培养方案突出应用,语言实践和文化理解成为主要教学目标。海外汉语教学的重点由词汇、语法知识的灌输转变为语言文字的应用和国际视野的培养,课程设置更加重视汉语口语的操用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会话课程、文化课程占比增加,如何在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与中国人直接对话成为教学要点。

  第二,汉语水平考试(HSK)相关课程纳入海外汉语教学体系,助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近年来,随着汉语水平考试国际认可度的大幅提升,汉语学习不再是个人兴趣,而是关系到前途的一项专业技能,多数海外汉语教育机构开设了汉语水平相关课程。汉语水平考试作为国际标准化汉语考试,含有大量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名胜古迹、风物特产等反映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内容,其报考人数的飙升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第三,文化课程设置不断完善,传统与当代、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国际视野的前提是跨文化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底蕴和智慧,中国当代文化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大国自信。各国大学、孔子学院按照自身特色细化了中国历史、文化相关课程。除常规课程外,增设了广州话、上海话等中国方言课,“时事汉语”“中国现当代作品选读”等反映当代中国民众生活的课程,加速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传播。

  展现当代中国风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彰显了当代中国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文化底色。理解当代中国、传播当代中国是加强中国传播能力,向世界表达中国的重要课题。受疫情影响,海外汉语教育的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皆发生了变化,当代中国文化元素的增加是教学内容变更的重要特点。

  第一,教学形式多样化助推文化传播途径多样化。随着线上教学的普及,教学形式由单一的线下教学转为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结合等多种形式。各国汉语教师因课施教,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方式。线上文化理论课不受地域限制,可多人同时观看,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受众群体。线下文化体验课生动有趣,参与感强,促发了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强烈兴趣。

  第二,以应用为导向,教学内容更接地气。语言应用的前提是语言交流,语言交流的前提是文化理解。海外汉语教育要提升教学效果,就必须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中国语言文化,短视频、微博博文、知乎问答等成为最生动的教学素材,帮助汉语学习者深入了解中国现状,理解中国文化。

  第三,与汉语母语者的在线互动弥补了现场交流受限的缺憾。汉语学习者与中国青年的交流是青年人思想的碰撞,是传递中国风貌、精神价值的最好途径。疫情后,除与外派汉语教师、中国留学生的线下交流外,海外大学、孔子学院与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中国高校采用网络视频课等线上互动的方式代替了短期留学,保障了文化交流的正常进行。

  第四,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受到汉语学习者青睐,成为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鲜活的社会生活,网络短视频平台的流行标志着中国文化形式、传播形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外汉语学习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中国青年交流,在提升汉语语言能力的同时锻炼了交际能力,消除了交流障碍。

  重视参与文化活动体验 

  文化活动是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汉语课堂的延伸。海外汉语教育的文化活动主要有文化讲座、文艺表演、汉语比赛和文化体验等形式,力求让汉语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尽管疫情肆虐,但海外汉语文化活动依旧多姿多彩,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文化讲座强调互尊互鉴,在互动交流中传递中国声音。文化讲座由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吸收,以受众的需求为导向,增加了中外文化比较、当代影视作品在各国的反响等内容,打破了偏见和思维定式。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倾听他国故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传递中国的价值理念。

  第二,文化活动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增加当代中国元素。文化活动不仅给海外民众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也传播包括当代科技、设计、绘画、电影和文学在内的当代中国形象,破除中国只有京剧、太极拳、书法的刻板印象,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传播给世界,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成效。

  第三,文化体验关注低龄学习者需求,突出实践性、趣味性。以孔子学院为代表,在书法、戏曲、武术等常规文化活动的基础上,针对汉语学习者低龄化趋势,增加了中国画、面塑、茶艺、雕版印刷等文化体验活动,提升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吸引了更多儿童的参与。

  积极调整传播策略 

  目前,中国文化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理解和认同,提振了中国自信,给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中国文化海外传播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第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关注受众需求,精准分类推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欧美国家与亚洲国家对中国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差异。在中华文化传播过程中,应根据各国受众群体的文化需求投放文化材料,通过精准式、层级化的传播策略,打开传播局面,提升传播效果。

  第二,增加向低龄汉语学习者传播文化的渠道,开发更多适用于低龄儿童学习的教材和课程。目前,汉语已被纳入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低龄学习者将成为海外汉语学习者的主力军。我们应充分重视这一趋势,把握好中国文化走进海外基础教育的机会,培养更多从事低龄儿童教学的汉语教师,推动适用于儿童的本土化初级汉语教材的建设,同时开发文化辅助学习平台,拓宽向国外儿童推广传播中华文化的渠道。

  第三,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在推广传播代表性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内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少数民族文化,如藏戏、蒙古族长调民歌等,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应加大相关内容的外宣,将反映中国地方特色、地方生活的纪录片和文学创作推向国际,让世界更多地了解真实的当代中国,消除误解和偏见。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在传播中也要跟随时代步伐,不断调整传播策略,用积极的姿态向全世界阐释中国文化的内涵,宣扬中华文明的魅力,传递中国人民的声音,切实促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