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全球传播路径
2023年02月16日 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16日第2591期 作者:高金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于这一宏伟目标,我们需要尽快提升全球公众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认知认同,扩大党的国际舆论“朋友圈”,提升党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中国共产党的全球形象是党的全球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全球影响力的动力之源。新时代以来,党的实际作为与国际舆论中党的全球形象存在较大落差。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党的全球形象塑造力,增强党的感召力。

  围绕中国特色叙事开展传播 

  新闻叙事,就是运用新闻事实讲故事。中国特色叙事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为依归,阐释中国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的话语行为和话语策略。作为一种叙事策略,中国特色叙事是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执政党形象的有效方式,是开展国际舆论引导的思想武器,也是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叙事的叙事风格是生动、鲜明、尖锐和直言不讳。旗帜鲜明地表达中国立场、阐释中国主张,是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的根本,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多角度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有助于打破失语症候和传播无效的困局。

  中国特色叙事的叙事结构是基于日常生活的。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日常生活是最基础的生存场景,其特征是真实、平等、直接。不同民族、国家和社会中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状况,是全球传播中最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内容,也是获得他国公众认同和共鸣的基础。作为叙事镜像,当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像镜子般映射着时间和空间的逻辑,是对现实世界最丰富、最本真的展现。一如阿尔都塞所言:“主体必须部分地说是不知不觉地、置身于新的场所,才能够把使他看见看不见东西的有教养的目光转向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上。”真实地表现中国人,特别是普通中国人当下的日常生活,充分调动国际受众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回归琐碎、微小、流动的当代中国日常景观,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的日常性。

  中国特色叙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现代传播体系为传播渠道。中国特色叙事的逐渐形成、丰富和完善,将推动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内容创新丰富党的形象 

  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全球传播既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全球传播有共同之处,也有着自己独有的内容,蕴含着中国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思想,是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的集大成者。

  首先,要全面呈现党的全球治理理念。近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并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治理理念,以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目标,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治理理念。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世界各国科学家合作抗疫、研发疫苗;多国政府守望相助、命运与共;各国运动员相聚2022年北京冬奥会、竞争协作……这些跨越国界、民族和地域的努力,共同构建了和谐共存的全球共同体图景。对于国际公众来说,与本国、与自己相关联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即传统新闻理论中强调的“接近性”和现代新闻理论中强调的“有用性”。中国国际传播媒体面向国际公众,要善于结合全球性事件,运用区域传播策略积极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世界各国人民合作构建共同体的行动,用客观事实生动、真实地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蕴和现实意义。

  其次,要多渠道传播既彰显人性又具有个性的中国共产党人形象。对于国际公众来说,政党组织是抽象的,只有将政党组织人格化、象征化和形象化,才能帮助国际公众认知、理解进而认同中国共产党。所谓人格化就是通过具体客观的人物来展现抽象的政党精神、政党制度和政党文化。象征化就是反复运用政党的标志性符号,让国际公众深刻感知该党的特殊性和价值。所谓形象化是指将民众对政党的情感和忠诚具体化地呈现。全球传播时代,信息接受对象的复杂性、多元性,决定了全球传播关注重大议题和国家领袖(政党领袖)的基本特征。然而,除了政党领袖,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党员和基层党员实质上是中国大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中国大众的底色。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应下大功夫做好普通党员报道,以大众身边具有鲜明个性和高尚人格的党员形象来展现中国共产党形象,把抽象的党性寓于普遍的人性之中,用独特的个性吸引国际受众、感染国际受众,进而展现中国共产党的魅力。

  再次,要运用故事文本策略提升党的形象传播效果。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影响别人,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传播心理学研究证明,故事文本能够强烈激发大众情感,原因在于故事文本善于运用大众熟悉的符号或仪式来吸引大众参与。在政治传播中,巧用故事文本的情感张力,融入对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和行动的阐释,能够有效提升党的形象传播。例如,在结构布局方面,故事文本迅速设定事件场景,向受众传达贯穿于整个新闻报道的思想主旨和角色关系;在报道内容方面,故事文本使用动词、副词和代词等,以互动话语推进新闻故事;在认知张力方面,以细节丰富的新闻故事,用大众熟知的符号,引致情感冲击。与事实文本相比,故事文本也许在有效传递认知信息方面略逊一筹,但是显然能够激发大众对信息产生群体性的关注。

  智媒技术赋能党的形象 

  当今,技术正在深刻地塑造着人类世界的样貌,传播技术的进步也在迅速改变着人类传播格局,嵌入并影响着人类的存在方式和传播活动。以社交机器人为代表的虚拟人传播已进入新闻和信息传播的多个领域,“人机共生”成为全球传播生态的新特征。中国共产党全球形象传播应抓住传播格局转型的契机,运用新传播技术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运用算法和社交机器人定向推送相关信息。社交媒体机器人是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算法推荐”等技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应用的人工智能产品,它具有部分或者完全自主的行为,以人的身份形成自动化账号,自动发送党的相关信息。社交媒体机器人在信息生成上具有快速、海量的特征,当前我们可以针对区域国别受众的特点,从“一国一策”“一群一策”角度为国际公众量身定制党的相关信息。社交媒体机器人在自动生成推文、批量传送的同时,通过算法,根据用户关联度构建特定的社交网络,通过选择性传播党的相关信息,改善国外对中国共产党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的认知现状。

  着眼元宇宙为党的形象的全球传播构建数字化场景。以元宇宙为集成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推动数字技术与现实世界加速融合,我国主流媒体也在积极探索虚拟技术与智媒技术的融合,继新华社在全球率先推出3D虚拟主播“新小微”后,人民日报社的“果果”、光明网的“小明”等AI虚拟主播悄然上线,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新兵。未来,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将使用数字孪生对真实空间进行数字化构建,通过场景构建逐步向虚拟的元宇宙推进。虚拟世界的建构势必反作用于现实世界,抓住元宇宙这个契机,加强基础研究,积累成熟技术,把握在虚拟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推进党的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实效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共产党形象全球传播与认同研究”(21&ZD31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