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与发展
2019年08月19日 09: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19日第1759期 作者:薛晋文

  乡村振兴战略既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发出了动员令,又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吹响了时代冲锋号。农村题材电影颇为引人注目,如《我不是潘金莲》《七儿娘》《塬上》《塔洛》《山村母亲》等备受好评。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呈现出快速复苏的喜人景象。同时,站在乡村振兴的高端,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农村题材电影面临再出发的时代召唤,农村题材电影的繁荣发展任重而道远。

  肩负起反映农村社会伟大实践的使命

  优质农村题材电影的出现,需要创作者全面认识农村社会和真正深入农村生活,发现农村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应该拓宽农村题材电影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不应只局限于“走出去”的离乡题材,也不应反复表现“勤劳致富”的内容。创作者应该着重寻找农村社会变革的新的普遍特征,精准捕获引领农村走向新发展的时代趋势,传神反映农民和农村的精神诉求和良好风貌。当前,传统乡土文化的式微、守土和离土的纠结、土地利益的矛盾调和、乡村治理问题、乡绅文化的重建尝试、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面貌、脱贫攻坚的新气象、文化扶贫的新趋势,构成了当下农村社会的主要发展变迁景观,类似题材应是创作者大有可为的表现内容。这些生活内容应该是当前农村社会的伟大历史实践,如果回避这些丰富的题材资源,我们的农村题材电影内容可能就会浅尝辄止,就难以摸准农村生活的时代本质,作品内容就会缺乏大气象和大格局。

  在拓宽题材和内容的同时,农村题材电影要深入表现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从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史看,凡是优秀的农村题材电影,一般都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具有强烈的担当意识,以艺术家的抱负为农村社会把脉会诊。诸如早先的农村题材电影《黄土地》《老井》,新近的《百鸟朝凤》《我不是潘金莲》,都是敢于直面农村现实问题的代表作。如果绕开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复杂问题而进行艺术创作,那么我们的农村题材电影很难创作出高峰作品。党和政府历来提倡在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中进行文艺创作。创作者只要角度选取精准、表达方式妥当、审美理想高远,农村问题正是可出佳作的潜力素材,这样的作品能够触摸时代问题的症结,能够传递底层的真实声音,也能够前瞻和预言农村的未来趋势。

  努力为农民群体书写、抒情与抒怀

  归根到底,一部影片表现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种艺术表现,无论形式和对象如何变化,总离不开对情感和命运的深刻反映。比如,《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红高粱》中九儿的形象、《老井》中孙旺泉的形象颇具代表性。这些主人公的命运决定着影片的艺术品质,托举着作品主题的思想高度,反映着时代和社会的本质面貌,是人物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风云际会的硕果。可见,成功的人物情感命运的反映,是经典农村题材电影穿越时空而不朽的重要秘籍,也是农村题材电影化世导俗的重要艺术依托。

  在表现农村优秀人物时,电影创作者需要考虑到英雄都是有人性和有情感的世俗个体,他们同样会有缺点、会犯错误、会做错事。成熟的农村题材电影创作者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他们十分尊重主人公人性和情感的走向,注重站在平等位置和角色进行对话交融,着力于挖掘人物命运的普遍性和时代性,由此去记录和反映一个时代农村发展的总体特征和必然规律,而不是以概念化的方式生硬图解情感命运。倘若能将情感命运作为创作的主要着力点,这些典型人物的高度,就是艺术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

  优秀农村题材电影中情感命运的表现要解放思想。应该有全球思维和世界眼光,努力捕捉在现代性过程中,农村社会多数人经历的人性和情感故事,这些电影故事中的人物塑造深刻了,农村社会的复杂性自然就深刻了,这样的艺术作品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今天,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引领下,讲好中国的乡村振兴故事,实现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核心在于塑造充满人性和情感命运的人物形象,这是衡量我们的农村题材电影文化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尺,也是我们的民族电影“走出去”的重要资本。农村题材电影中的优秀人物的命运轨迹通常能够让观众触摸到现实脉搏,这样的艺术抱负应是站在人民立场上、为人民书写的一切文艺作品的根本追求。

  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相得益彰

  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的繁荣,离不开良性创作生态的保障。首先,农村题材电影的编导演要苦练内功,应当靠扎实的文学剧本、过硬的表演功底、深厚的文化积淀,去赢得社会对艺术家的尊重和敬意,避免在隔山、隔水和隔心中写农村戏和演农村戏。其次,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者要在紧盯艺术之巅,耐住寂寞中不断加强修炼和修为,应诚恳接受生活的浸泡,俯下身子倾听大地的声音,方可成就艺术家的气派和风范,方可收获良好的社会效益。再次,农村题材电影创作者有时难免会赔本,这就需要创作者有一种文化定力和文化信仰,勇于承担时代使命和艺术重托。事实上,优秀的农村题材电影照样有不俗的回报,照样会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农村题材电影的健康发展,需要经济效益的有力支撑。任何文艺作品,没有进入传播领域获得受众消费,都难言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成功。为了更好地赢得市场份额,优秀的农村题材电影往往注重创新传播视角,在艺术表现策略方面,尝试运用富有动感和活力的方式吸引眼球,大胆借助创新思维去点燃市场兴奋点,从平凡的生活视角弘扬伟大的精神。因为对于农村题材电影的传播,讲述什么固然很重要,但怎么讲述,对于当前的农村题材电影转型更重要。在创新传播视角的同时,我们应该大力创新传播平台。城市影院应该走差异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尤其在城乡接合部、大学园区或老年社区,艺术院线的市场潜力有待深入发掘。不仅如此,我们应扎实推进农村传播平台建设,除了保持农村数字院线的优势之外,不妨尝试在万人中心村镇恢复影院建设,同时,努力提高万人城镇区的宽带普及率,扩大手机媒介和电脑对农村题材电影的传播覆盖面,尝试借助新媒体平台,增强电影在农村市场的传播辐射力。

  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倘若农村题材电影能够苦练内功并内外兼修,那么,农村题材电影的春天就在眼前。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