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传统民间美术融汇城市空间设计
2022年09月14日 10: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14日总第2491期 作者:王堞凡 白佳峰

  传统民间美术涵盖绘画、雕塑、刺绣等多个类别,它是广大劳动人民依据自身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独特艺术形式,其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头活水。不同于产自宫廷、文人之手的美术形态,传统民间美术扎根于具有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壤,带有朴素、自然的乡土气息,它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饱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积淀。

  如今,社会经济正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有了新的定义标准以及价值追求。在文化复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认可度与日俱增,这便为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契机。但在设计中如何将两者融合,使传统民间美术焕发出顺应新时代城市发展需求的生机与活力,仍然是相关研究者需要跟进的一个课题。

  传统民间美术应用于城市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增添城市内涵,彰显地域特色。正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间美术的产生与发展跟特定区域、民族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其具备地域与文化的双重属性特征。例如,苏绣的精细雅致、蜀绣的平整鲜亮、粤绣的瑰丽鲜明、湘绣的细腻写实,在不同地域文化的熏陶下便形成了四大名绣的不同风格。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幅员、多样的民族才造就了类型丰富、品种多样、分布广泛的传统民间美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人们的精神需求、心理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城市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其空间环境的合理营造与否直接关乎居住人群的幸福指数。如何避免城市空间设计的同质化,挖掘对策破解这种发展局面便成了新时代城市空间设计中需要研究的重点。“一座城市的独特性根植于它的文化脉络”,而文化作为城市的根与魂,不仅反映着城市最本质的面貌,也是一座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民间美术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代表着人群的审美导向、反映着广大劳动人民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把传统民间美术融入特定城市空间设计中,不仅能为设计提供不竭的灵感来源,还能有效缓解城市空间设计中所面临的同质化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增添城市文化内涵、彰显地域特色、推进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例如,山东潍坊在城市建设中便广泛运用了风筝这一地域性民间美术,无论是道路、绿地空间还是公交站牌、景观座椅、路标等的设计中皆能找到风筝的影子,身处其中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到潍坊作为千年鸢都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能让人们体会到风筝这一传统民间美术与城市空间相结合后所带来的独特艺术魅力,从而增强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振民族的文化自信度。

  发挥民间美术的教育作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民间美术与社会联系的广泛性及其制作过程的多样性使其具备除增添文化内涵、彰显地域特色外的教育功能,但这种功能往往不是通过理论说教来实现,而是通过特定形象的感染与激发,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当民间美术融入雕塑、景墙等城市空间的设计中,其便打破原有传统,具备了更加广阔的传播平台,观者不仅可以在多场合直观感受民间美术带来的艺术魅力,起到提升艺术修养、激发艺术创新潜能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对设计本身内容与形式的挖掘,达到更好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思想情操的目的。一件作品的创作,往往蕴含着作者对于社会、人生的态度,因此,民间美术具备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当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存在于城市空间的各个区域,便能够在引导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有“包公故里”之称的安徽合肥,在人流密集的地铁空间中以京剧脸谱的形式将“包公”形象呈现于大众面前,不仅很好地宣扬了脸谱文化,同时也向人们传达出包公刚正不阿、秉公执法的精神。此外,精致的脸谱对人们领悟其中所蕴含的匠人精神也具有积极意义。

  推动民间美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民族艺术的代言人,民间美术肩负着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但时代的变迁、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加之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变化,使得民间美术赖以发展的原生空间不断弱化,良徒难觅、绝技难传,已成为现阶段民间美术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问题。虽然在相关政策引导下,各地举办展览、发行书籍、工艺展示的频次有所增加,但民间美术的发展仍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将民间美术引入城市空间设计中,不仅能够打破传统发展的思维定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受众范围、增强民间美术影响力,以新的发展方式助推民间美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民间美术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与原则

  民间美术的大众性、通俗性、多样性、亲和力为其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提供了无限可能,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共性又为两者的结合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国家大力提倡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可度与日俱增,面对当今城市建设中面临的文化缺失现象,找准契机,将这类带有地域特征及自然乡土气息的民间美术运用于空间设计不仅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也更容易获得普通大众的认可,大众满意度、亲切感、参与感也将更强。

  在城市空间的具体设计中,民间美术有着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但总体上可以归结为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两大类。直接应用,顾名思义,即依据设计需求,直接将民间美术中的“形”,如造型、结构、配色、符号、纹样等融入空间设计。例如,皖南地区公交站台中的“马头墙”造型、景德镇道路两侧的“陶瓷”灯柱、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中的马勺脸谱造型等便是对于民间美术的直接应用。这类应用方式不仅能够给观者带来直观的视觉感受,同时也能借助民间美术构建出符合地区发展历程与整体风格的城市空间环境。

  间接应用则是以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为雏形,根据设计的需要,对其进行提炼、重组、夸张、变形之后再应用于城市空间中。例如,利用新材料以及空间立体化处理手段,对云锦纹样进行提取、变形,从而构建出具有“灵动飘逸”美感的公共艺术品;利用抽象化手段模拟安塞腰鼓扭、打时奔放豪迈造型的景观雕塑等。这类应用方式更加注重的是“意蕴”的传达,其不仅实现了对民间美术的艺术性创新,同时也能更好地契合不同空间的需求,在赋予民间美术新的时代特色的同时,又能满足现代城市空间设计对于功能与审美的需求。

  不论采用哪种方式进行民间美术与城市空间的融合,都需在对两者展开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在遵循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系统运用、整体性原则的同时,又需巧妙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不能机械复制、拼贴,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实现民间美术与城市空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城市空间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除物质功能外,精神需求也逐渐成为现阶段城市建设者需要考虑的重点。在此背景下,汲民间之水,灌城市之田,将传统民间美术融入空间设计,不仅能为城市环境增添文化内涵,同时对于彰显地域特色、打响城市知名度、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也有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