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音乐:自然之音的永恒合奏
2023年09月01日 09: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1日第2726期 作者:杨毅

  侗族传统音乐作为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涵和多样的价值功能。保护、传承好侗族传统音乐,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有助于深入发掘侗族传统音乐的历史文化蕴含和当代价值,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见证中华民族的多元和包容

  民族认同的基础在于文化认同。由于侗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其历史文化主要靠口传媒介传承传播,所以侗族传统音乐成为了侗族文化世代承继的最重要载体。可以认为,侗族的历史就是侗族传统音乐的文化史。侗族传统音乐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标志,它以独特的节奏和音声方式表达着侗族人民的情感态度和文化认同。侗族传统音乐内容丰富,且又各具特色。比如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侗族大歌,是我国率先发现的一种多声部复调音乐形态,它以无伴奏、无指挥的艺术特点,成为了侗族大歌的重要标签,是侗族大歌的灵魂所在。传统的侗族大歌不仅具有模拟性、群体性和室内性的显著特征,而且还具有“四古老”的独特模式,即古老不变的演唱地点“鼓楼”、古老不变的演唱形式“男女对唱”、古老不变的演唱内容“爱情”、古老不变的声腔曲牌“多声部复调”。同时,家族“血缘关系”、歌班师徒“亲缘关系”的传承模式也具有独特性。

  侗族歌鼟虽然没有侗族大歌模仿大自然的美妙乐声,然而那种独具原始古朴、庄重典雅、高亢起伏、余音绕梁的乐感,也令人耳目一新,曾被一些专家学者称誉为“侗族的民间宴乐”。

  侗族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源泉之一。侗族传统音乐与侗族的传统节日、庆典和仪式密切相关,是侗族人民团结、互助和愉悦的象征。在这些场合中,人们通过共同参与和欣赏音乐的方式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侗族传统音乐作为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文化符号,是侗族人民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它携带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穿越时空,经久不衰,包蕴着丰富的文化意涵。侗族传统音乐自创生以来形成了自身的音乐观、音乐行为和音乐思想,并以其特有的节奏和音声方式建构着侗族的民俗生活,延续至今,彰显出侗族传统音乐自我民族文化认同的灵魂脉搏。

  体现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终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从对炎黄的血脉认同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不但从未间断,而且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流频度不断增强,交融程度不断加深。正因为如此,我国各民族在有着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兼收并蓄的文化交融、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相互亲近的民族情感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从侗族传统音乐孕育、形成、繁盛、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其文化形态是民族文化自我认同与融汇他者文化的结果。侗族传统音乐种类繁多,不仅有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侗族大歌,还有蜚声海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侗族琵琶歌、侗戏、侗族傩戏、侗族芦笙、侗族多耶等。在侗族传统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侗族与其他民族不断进行文化交流,吸收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元素,融入侗族的日常生活,并赋予其语言表达、礼仪风俗、审美精神等侗族文化特质。侗族传统音乐形态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

  傩戏在汉族、土家族、仡佬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中都比较流行。但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只有侗族傩戏,可见其在地性特征是非常明显的。2007年被列为贵州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类)名录的“四十八寨歌节”也独具特色。“四十八寨歌节”既有对古代民族民间歌谣的继承,也有对民歌、时令小调等的广泛吸收;既有从阳戏、傩戏中引进,又有从湖南等地民间直接纳入,形成了多元文化特征。在侗族传统音乐形态中,还有很多根据汉族故事、小说、话本、戏剧题材创作的作品,如《二度梅》《花木兰》《祝英台》《讲古论今歌》等。

  侗族传统音乐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通过多样化的表达和丰富的艺术内涵,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它不仅丰富了侗族文化,也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传承历史记忆与生活智慧

  侗族传统音乐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内蕴着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集体意识。音乐将侗族的历史、信仰和传统价值观传承下来。比如,在贵州省黎平县洪州草坪侗寨,80多年来一直传唱着颂扬红军光辉事迹的琵琶歌。歌曲记载了红军长征经过贵州的历史事实,同时也把红军对当地群众秋毫无犯,还帮助群众修缮房屋和桥梁的事件通过音乐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侗家人教育后人最好的“教科书”。

  在侗族传统音乐中,不管是传唱侗族历史还是传承社会实践经验的歌曲都是相当丰富的。在侗族大歌、琵琶歌、古歌中都较为详细地记载了侗族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是对民族主流文化价值的不断确认和构建。

  在侗族传统音乐中,最为突出的是表达侗族的自然生态价值观,通过侗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发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如侗族大歌中有模仿自然之声的《蝉之歌》《布谷歌》《青蛙歌》《河水歌》等,还有赞扬大自然的《大山真美好》《嘎三月》《进仙游山》等。这些一脉相承的与大地万物相生相通、相互依存的生态观念,在当今社会依旧影响着侗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更是与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不谋而合。侗族传统音乐所传达的生活智慧是侗族人民智慧与哲学的结晶。在这些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感恩以及对和谐共处的追求。此外,侗族传统音乐对于侗族伦理也有着诸多的体现,通过音乐的形式传递了侗族人民在社会交往、爱情生活、劳动生产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侗族传统音乐是侗族人民生活智慧的集中体现,做好侗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就是传承蕴藏在历史记忆与生活智慧中的伦理,在音乐的传承与发扬中,不断影响着侗族人民的价值观。

  助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做好对侗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是侗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根本途径。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音乐形式,侗族传统音乐凭借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音乐特色,激发了许多新一代音乐家的创作灵感。通过传承和发展侗族传统音乐,我们可以培养年轻一代对音乐的热爱和创作热情,促进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与转化。

  作为一种地方性的民族文化资源,侗族传统音乐诞生于独特的溪峒自然环境和相对封闭的侗族社区,但在民族融合的意义上来说,侗族传统音乐从来没有脱离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侗族传统音乐价值的挖掘,同样是在团结、平等、进步、繁荣的民族政策下实现的。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侗族大歌的对外传播过程来看,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有着极为活跃的联结,侗族大歌由此也获得了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价值。在地性的彰显,是以国家认同作为最终目标的。而建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宏大视角下的国家认同,同样依赖丰富多元的文化在地性来实现。侗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音乐领域的鲜活实践。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侗族音乐传承人口述史研究”(21BMZ08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民族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