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设计教育思维的新变革
2023年10月27日 10: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0月27日第2760期 作者:孙湉 黄恩武

  1914年4月1日,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德国小城魏玛成立了国立魏玛包豪斯学校,此后此地诞生了现代设计的包豪斯运动,风靡全球。如今设计思维在全球经历了四次大转变:20世纪30—40年代侧重功能;20世纪50—60年代侧重实用;20世纪70—80年代侧重意义;20世纪90年代至今侧重情感。学校教育与科研创新密切相关,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是当代科研创新的主阵地之一。

  大规模语言模型和一系列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为设计创新与表达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工具和设计思维,这标志着AIGC将成为设计教育思维的新一轮变革,对当下与未来的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挑战。从设计思维视角,探究AIGC对设计学教育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师生在具体教学中的思维转变。

  设计教育智能转向。AIGC注重设计的创新性,能让设计师的创意得以充分发挥,让设计灵感转化为现实作品。概而言之,数字化技术实现了设计的智能化和精细化,设计灵感转化为现实作品的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大提高,让设计更贴近客户需求。设计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必然推动设计教育的发展与转变。

  2023年8月,在成都举办的“AIGC与大学教育”主题研讨会提出 “在如火如荼的AIGC时代,高校教育有望做到‘千人千教’”。在艺术设计领域,AIGC作为辅助设计工具,常用于绘画、动画、影视、产品、室内和景观等设计方案的快速生成,可用于广泛收集数据、创新学习行为模式、获取设计素材以及激发创作灵感,为课程设计提供新思路,提供多模态的教学内容。AIGC辅助教学和虚拟互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内容,定制出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为每个学生打造专属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促进教学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自主学习为主转变。

  设计教学思维的转变。设计学作为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学科,其教育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赋予能力。正如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所指出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自我发展”指的是学生透过细枝末节的设计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将其内化为个人设计的习惯性思维,在相关设计情景中恰当地解决自身所面对的设计问题。“恰当地解决”就是通过恰当的思维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设计教学中,理论知识、设计原理和设计实践是一条固定不变的思维线路。基于传统设计需求和设计流程的设计教育,无法让学生应对眼下设计行业的转型及AIGC市场对设计人才的多维度要求,传统设计教育存在人力成本高、创作效率低、难以精准满足客户需求等问题。在AIGC背景下,设计教学思维转变需要使毕业生能尽快融入眼下的社会设计行业,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设计行业的变化。

  设计语言表达的转变。回顾历史,百年前的工业大革命机器生产引发艺术思维向设计思维的转变。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的代表——包豪斯运动——为应对机器批量生产导致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的失业,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语言。这种设计语言依据抽象、简约、平衡和节奏等设计原理(语法),对字体、色彩、图形和网格等设计基础元素(词汇)进行组合排列,最后生成和呈现设计结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设计师”这一崭新职业应运而生。设计语言在艺术设计方面,由自由、发散、感性的艺术思维转向逻辑、规则、严谨的设计思维。

  工业革命给世界科技发展带来新的变化,同样,AIGC设计语言已经开启当代设计教学思维和理念的革新。AIGC要求设计师通过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精准的语言与计算机进行人机对话,借助AIGC工具快速实现设计师的构思和创意。这意味着设计学专业的师生应具备计算机语言、自然语言和设计语言融合的表达能力。具体说来,设计学专业的师生通过中文或英文将设计概念精准转化为设计专业术语,以计算机语言的逻辑思维输入,与计算机进行人机对话,以适应当下设计行业中设计模式和思维的变化。以环境设计为例,师生在完成初创草图设计后,还需具备建筑材质等基础知识、摄影/摄像中镜头语言和环境光表现等设计综合素养。上述三大语言的融合表达能力所形成的最终设计成果,较之传统设计教育的单一线条,创作效率大大提高。高校在这一设计变革过程中,应充分承担社会变革的责任,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计上,应肩负起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层次人才的职责。

  课程体系构建的转变。在当前设计教育环境中,传统知识和设计技能的传授仍为主要模式,强调掌握设计学知识和技能,以期培养出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人才。随着AIGC技术横空出世,相关“知识”和“技能”必然发生相应转变,同时呼唤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变革。传统图形创作工具将被AIGC衍生出的Midjourney、StableDiffusion、DALL·E2 等新兴设计工具所取代。面对AIGC带来的冲击,设计教育改革和课程体系的重构在所难免。加拿大传播学巨匠麦克卢汉提出的“反环境”观预言可将诠释设计类工具置入AIGC新背景下环境(现有环境)与反环境(新环境)之间的新旧关系中。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向AIGC加持下的综合能力培养。正确使用AIGC相关的设计类工具,可以为师生提供更多更广的教学资源和个性化教学路径。促进设计专业教育与AIGC融合,从而让学生具备自主根据学习目标探索专业知识的技能。

  在AIGC背景下,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重点培养学生具备与人工智能对话的逻辑思维、个体的创新设计思维、团队的协同创作思维,同时还应具备人与人、人与机器的沟通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条分缕析的判断力和决策力,以及在人工智能辅助下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少掌握并精通一门计算机语言,从而具备面向对象编程的逻辑思维,是设计专业师生的要求。此外,AIGC逐渐打破设计学大类之下不同专业间的壁垒,因此,专业必修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设计专业知识和相关术语,并能通过自然语言精准地表述出来。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的核心知识点,还应拓宽院系选修课程的设置范围。

  AIGC开发与应用的守正创新。随着AIGC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设计行业的科学转型,设计教育不能原地踏步,不能沿袭旧有教学思维。新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眼下,面对急速转变的设计市场态势,设计学在高层次、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依然面临教师观念转变难、师资短缺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育难度大等现实问题。

  AIGC设计所涉伦理道德和版权问题等也亟待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的根本所在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网络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论其“大”,AIGC设计智慧的确给人提供了挖掘不尽的万花筒般图景;论其“小”,雷同乃至抄袭产品,也很难逃过人工智能的检测系统。人类给机器赋能,机器给人类减负,但减负不是让人偷懒,不是违背规范。一方面,学习者利用AIGC,需要严格遵守研究规范;另一方面,社会监督需要跟上时代化与先进化科学步伐。技术革命带来的伦理问题,需要技术改进来防止和解决。

  设计教育之“设计”,顾名思义,其本质从来就是“创意”,创意是守正永恒不变的灵魂。AIGC是人工对机器赋能,是将个人创意借助智能工具物化为设计产品的过程。如何让AIGC避免生成千人一面的产品,取决于个人如何守住创意底线,即“设计”不能成为他人既有思路和产品的简单拼装。坚持设计师的个性,激发个人创意灵感,利用AIGC的科学生成“智慧”,实现设计师的多维度灵感构思,是AIGC开发与应用的科学之道,更是“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的具体体现。

  AIGC之于设计学势在必为,设计学专业师生不但要迎难而上,还要具有思维更新、理念更新、知识翻新、技能突破等使命感。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福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