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重镇奥什城的历史变迁
2023年04月17日 09: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4月17日第2632期 作者:折祎

  奥什是吉尔吉斯共和国第二大城市、奥什州首府,位于费尔干纳盆地东南端,是中亚古城之一。在古代,奥什城长期居于丝绸之路核心区域,曾在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欧亚文明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的兴起为奥什城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奥什城的历史变迁也彰显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

  古名繁多

  史料记载显示,奥什城古名繁多。学界一般认为,“奥什”(Osh)便是古代的“贰师”,属大宛国,公元前7世纪,奥什城所在的地区属“大宛……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鳁、于窴”。《史记》中则记载“贰师有好马”。奥什城在古代曾叫作“Sutrishna”,也被称作“Usrushna”。《新唐书》中记载“东曹,或曰率都沙那,苏对沙那,劫布呾那,苏都识匿,凡四名。居波悉山之阴,汉贰师城地也”。这里的“东曹”“率都沙那”“苏对沙那”“劫布呾那”“苏都识匿”都是奥什的古名。元代汉文文献将奥什记为“倭赤”,明清时期史书中写作“鄂什”,《清史稿》中所载“北极高度”即相关地点所在纬度,“鄂什高四十度十九分”,与现今奥什城的地理纬度基本一致。

  有学者从地名发音的相似性角度进行推证,认为“苏对沙那”就是汉代的大宛国贰师城。“贰”在汉代读作“rie”,“师”在汉代读作“shi”,“贰什”全读为“rieshi”。由此可见,“Sutrishna”中的“rish”与汉代“贰师”的发音相近。到了清代,“贰什”在汉语中读作“er shi”,如果以西北方言来读,则读作“e—shi”,与“Osh”的读音非常接近。此外,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可知,奥什(Osh)也可能来自“Oosh”。在柯尔克孜(吉尔吉斯)语中,“Oosh”意为“交换”。奥什城作为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城市,在历史上曾是商贸往来的重要枢纽,因此奥什地名的由来是否与其在历史上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中曾发挥的作用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除文献资料外,考古发掘也在分析“奥什”与“贰师”的关系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州马哈马特的明铁佩古城遗址距现今的奥什城约45公里,曾是费尔干纳盆地南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遗址之一。考古学者发现,明铁佩古城存在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6世纪前后,其活跃期与中国历史上的西汉大体相同,应与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大宛国有密切关系。除了其所处的时代以外,明铁佩古城的地望和特征,也与中国历史文献中的“贰师”相符,据此可以推测奥什附近区域为中国古代文献所载“贰师”城。

  历史悠久

  人类在奥什城附近活动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很早以前,奥什地区就曾有迁徙中的牧民群体驻足,当时奥什主要的居民是如今的吉尔吉斯人。有学者认为,吉尔吉斯人最早的祖先是中国汉代历史文献有过大量记载的“坚昆人”,他们“随畜牧,亦多貂,有好马”。坚昆人生活于叶尼塞河上游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区,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兼营农业,蓄养马、牛等动物。除了文字记载以外,与之相关的生活遗迹也可以证明动物与当地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初,这片土地便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要道。东西方之间的商贸往来,促使人口流动变得更为快速和频繁。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6世纪,匈奴、鲜卑和突厥人相继到达奥什地区,并先后在此建立政权。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的势力逐步向中亚地区扩张,先后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又称“伍麦叶王朝”)与阿拔斯王朝,到13世纪中叶为止,奥什城一直笼罩在伊斯兰文化氛围中。据莫卧儿王朝的创立者巴布尔描述:“有许多传说谈到了奥什城的精彩,奥什要塞的东南方是一座比例协调被称作巴拉科的山脉,在山脉的顶端,苏丹穆罕默德建立了一处临时行宫。”7世纪至12世纪,吉尔吉斯人在中国文献记载中被称为“黠戛斯”或“辖戛斯”。12世纪末13世纪初开始,奥什城长时间处于蒙古人统治之下,他们将吉尔吉斯人称为“吉利吉思”或“乞儿吉思”。

  17世纪,奥什城成为浩罕汗国的一部分,根据史料记载:“浩罕,古大宛国地,一名敖罕,又曰霍罕,葱岭以西回国也。东与东布鲁特接,南与西布鲁特接,西与布哈尔国接。有四城,俱当平陆。”18世纪,俄罗斯帝国向中亚扩张,奥什城进入了被俄罗斯帝国统治的阶段。

  文化交流

  作为丝绸之路沿线重要交通枢纽,奥什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据史料记载:“自喀什噶尔往西北去十八日至鄂斯地方,平川三百余里,小城一座,大庄四处,园广田多,地界大河一道,乃自淋等处流往之水,归安吉彦。该处种田,小水九股,俱归此水,柴草俱好,南北皆山……由鄂斯再往西去七日路,至霍罕。此乃霍罕等处来各回城贸易经商常行大路。年年来往,使人不断。”这里的“鄂斯”即奥什。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频繁的人员和商贸往来,使奥什获得了长足发展的机会,成为中亚南部的商贸重镇。

  与此同时,奥什也成为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的交融交汇之地。突厥人、阿拉伯人进入奥什地区并在那里长期生活,也将他们的文化带到了奥什,让他们的文化与奥什当地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在当地的“文化调色盘”上,增添了属于他们的色彩。例如,在奥什地区,考古活动发现了许多极具代表性的、突厥文化风格的器皿。奥什城历史悠久,在当地占据主流位置的宗教信仰也随着城市的历史变迁而经历多次变化。7世纪,伊斯兰教传播至中亚,至今已经在中亚存在了1300余年。伊斯兰文化对奥什产生了重要影响,奥什城内,随处可见具有伊斯兰文化特色的建筑和历史遗迹。除伊斯兰教之外,基督教、犹太教等也曾在这一地区传播。至于近代,东正教传入奥什地区。在继承伊斯兰文化的同时,奥什城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正教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奥什境内还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苏莱曼—图圣山。苏莱曼—图圣山包含5座相连的山峰,既是奥什城的屏障,也是丝绸之路重要通道的交汇处,曾被行走在“丝路”上的商旅视为地标。山上还有著名的苏莱曼国家历史考古博物馆。博物馆位于洞穴之中,由两个独立的楼层组成。一楼是主要的展示区,陈列有大量绘画、手稿、家具、书籍,其中很多都与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有关;而从二楼由天然洞穴改造而来的窗口向外望去,则能够看到奥什老城。

  纵观其历史变迁,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绿洲城市,奥什是“丝路”商贸往来的交通要地,源自欧洲、西亚、中亚及南亚等地区的商品聚集于此。人员往来和商品贸易的兴盛也让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使奥什当地文化具有了多元化特性。奥什城作为丝绸之路重镇,在欧亚交往中居于重要地位,有必要继续研究其历史变迁,关注其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9—14世纪中亚历史地理研究”(2018VJX02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