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为何有“山歌”
2019年11月05日 09: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5日第1808期 作者:王小龙

  “山歌”这一名称,在我国大江南北乃至东西边塞均有听闻。据专家考证,该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唐李益(约749—约827)《送人南归》诗中有“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白居易《琵琶行》诗中有“岂无山歌与村笛”之句。明清以来,文人收集山歌者渐多,并编有专集。明代冯梦龙(1576—1646)辑录的《山歌》,内容广泛,包括各种民歌。明代昆山文人叶盛(1420—1474)所著《水东日记》中记有“吴人耕作或舟行之劳,多作讴歌以自遣,名‘唱山歌’”,明代陆容(1436—1494)《菽园杂记》有“吴越间好唱山歌,大率多道男女情致而已”等。这说明,明代吴地文人已经清晰地意识到“山歌”在吴地民间已经得到广泛流传,“唱山歌”已经成为民间一种司空见惯的俗称。

  当今大部分吴语地区仍将唱歌称为“唱山歌”,且运用非常普遍。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常熟白茆、太仓双凤、吴江芦墟、苏州园区胜浦地区等歌乡,老百姓一直称唱歌为“唱山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地文化工作者和不时前来调查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引导,老百姓才知道应该称为“吴歌”或“田歌”,但挂在他们嘴边的仍多是“山歌”一词。如果说吴地人俗称“唱山歌”自明代开始,那也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我国西南、西北山区有“山歌”称谓,是因为抬眼见山的自然之举。因此,明代学者唐元竑推测,“山歌名溯流穷源,西北多山,山劳而水逸,当知古劳歌起于樵采也”,认为山歌是西北山区劳作之歌。但是,吴语地区是江南水乡,多为平原地带,很少有山,为什么称为“山歌”呢?这里面有什么特殊的内涵和历史背景呢?这不仅是一般接触这一歌种的人首先涌上心头的疑问,也是长期困扰资深民俗研究者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可以上海音乐学院江明惇教授为例——他在《汉族民歌概论》中将“山歌”定义为“山野之歌”。

  江先生按体裁类别将“山歌”定义为“山野之歌”,因此山歌的内涵得以圆通。这与清代学者顾张思“盖谓山野之歌”的论述不谋而合,且论述更为具体。但他的考察缺少历史的维度,还是没能说明“山歌”一词的来由。杨荫浏先生曾认为,明清时“山歌”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所指的“民歌”,而且认为“唐来久已流行”。但是也对为何称“山歌”未置一词。荷兰学者施聂姐在其博士论文中用一节的篇幅,讨论了中国音乐研究界和中国民间对于“山歌”一词的不同理解。她认为,吴地“山歌”,一般乡野民众的认识只是“歌”或者“声乐”的意思。但是,她也没有参与到对“山歌”一词的溯源问题中来。

  关于“山歌”因何得名问题,后续研究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苏州科技学院刘大魏教授认为,“山歌”是泰伯(也写成“太伯”)、仲雍奔吴后,将中原文化散播到江南吴地后的产物。泰伯、仲雍奔吴后“以歌为教”的传说,在常熟工作的笔者也时有耳闻。说是“他们来到吴地,知道吴人也喜欢唱山歌,于是就吸收了中原山歌的精华与吴地蛮歌相结合,以石为纸,以碳为笔,以歌为教,编成新山歌,后人称为‘吴歌’,以此来教化吴地百姓,吴地社会文明的萌芽从此开始”。可惜这些文献似乎只是一种推测,给不出更为有力的源头上的历史文献作为证据。而且,有学者认为,如果说某一首歌是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吴歌的源头根本不可能是外来的。

  出生于白茆歌乡,曾任常熟古里镇文化站党支部书记、现任白茆山歌研究会会长邹养鹤先生在一次跟笔者闲聊时谈起,关于吴地歌曲为何称“山歌”,他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其实是方言引起的现象。白茆山歌有一首歌唱道“唱唱山歌散散心”。“山”和“散”在吴语中是同一发音。所以,他认为所谓“山歌”其实就是“散心之歌”。笔者请教语言学专家,他们认为吴语(包括常熟白茆方言)“散”“山”声调其实是不同的。“散”作动词是阴去字,读若/se/(334);作形容词为阴上字,读若/se/(44);而“山”为阴平字,读若/se/(53),两者不易相混。但是,近期进行调查时也发现,部分稍有年纪的人两类字连读变调时区分不清,容易相混。因此,他们认为邹养鹤可能是根据自己的语言经验悟出的一得之见。

  张家港凤凰镇“河阳山歌馆”馆长虞永良先生认为,“山歌”一名的由来,应从字源学上去找答案。他这一富于建设性的提示,给笔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思路,字源学的解释也许更为精当。

  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属,皆从山。”苏宝荣先生认为甲骨文“山”字与“火”字 “形似”,这说明 “山”与“火”,古人都理解为是能量的一种释放。所以,不妨将“山歌”理解为“宣泄之歌”“情感抒发之歌”。“宣泄”也好,“散心”也罢,说明吴地人民都将“唱山歌”看成排解、消遣的一种方式,是人们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的一种能动的反映。

  在此,笔者有必要将“吴歌”或者“田歌”与“山歌”名称的适用范围作一些区分。如前所述,“山歌”一词,是吴地百姓对所唱歌曲的一种称谓;而“吴歌”或“田歌”,是近代和现代学者们对吴地民歌的一种统称。换句话说,从使用者的角度观察,“山歌”一般被使用在老百姓的口中,“吴歌”“田歌”则为学者、研究界采用(当然近来吴地百姓也有人逐渐开始使用“吴歌”“田歌”了)。从发生学角度来观察,“山歌”是老百姓用来特指当下所唱、所听到的歌,而“吴歌”“田歌”是文人、学者以一种地理、历史意识规约的,指从古至今流传于吴地人民之间的歌曲。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山歌”主要指乡间农人的歌唱,而“吴歌”把市井歌曲(即《晋书·乐志》所称“杂曲”)也包含了进来。从所取观察角度看,“山歌”是当事者的角度,取“主位”(emic),而“吴歌”或“田歌”是外乡人或研究者的角度,取“客位”(etic)。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一般项目)资助项目“施聂姐的吴歌研究”(2015SJB57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苏南吴方言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2017ZSTD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吴地音乐文化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