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揭示史前人群交流
——以亚洲东部沿海地带为例
2022年01月04日 0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4日第2322期 作者:孙娜 邓晓华

  早在欧洲人环球大航海时代之前,亚洲东部沿海地带的人群已经进行了几千年的海上文化互动与基因交流。多学科证据显示,东部沿海地带是史前亚洲人群互动交流的重要通道,在东亚族群演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语言关系错综复杂

  亚洲东部沿海地带的人们说着南岛语、汉语(包括闽、粤、吴等方言)、朝鲜语、日语等。有学者指出,地处东北亚且语言系属关系不明的日语、朝鲜语与广泛散布于西太平洋海域诸岛的南岛语族有零星的共同语言特征。如南岛语中有和日语、朝鲜语同为SOV语序的莫图语;日语的开音节结构和高低型音调与南岛语中的波利尼西亚语以及印度尼西亚语类似;松本信广曾列举出130个日语和南岛语的同源词;吴安其认为朝鲜语中有更多体现南岛语特征的基本成分,从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列举了朝鲜语与中国台湾少数民族语、印尼语、他加禄语、汤加语、夏威夷语、毛利语等南岛语诸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

  日语和朝鲜语共有 “SOV”基本语序,同属黏着语类型。在语音方面二者都有过头音规则与元音和谐现象,在词汇上存在大量复合语音对应关系。因此,有学者认为日语和朝鲜语可以划为独立语系,或者同属于一个语系。

  汉语和南岛语的同源关系也有待进一步证明。邢公畹同意沙加尔“汉语南岛语同源论”的观点,他认为人类语言史上有两支规模最大的语系即印度欧罗巴语系和汉藏泰澳语系(郑张尚芳称之为“华澳语系”)。汉语和南岛语是从同一祖语即原始汉澳语衍生而来,二者有严格语音对应关系。

  相对于漫长的人类历史来说,语言的历史不过10万年,而文字的历史就只有数千年了。追溯语言的历史关系时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究竟是同源关系还是接触关系,呈现出来的语言学证据往往不是绝对的。如南岛语接头词多,而日语接尾词多;日语和朝鲜语的复合语音对应关系难以用同源词来解释;考证亲缘关系时构拟的古音存在人为主观因素等。因此,错综复杂的语言关系还难以厘清东部沿海地带史前的人群互动交流。

  物质文化交流密切

  考古发掘为亚洲东部沿海地带史前人群的交流互动提供了相对可靠的证据。20世纪80年代南岛语族的起源就已经追溯到台湾地区。焦天龙认为距今6000年左右的台湾大坌坑文化是南岛语族最早的祖先文化,并推测大坌坑文化的起源可能与福建和相邻的东南沿海地区相关。伴随着对福建平潭壳丘头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大量石器、骨器、玉器、贝器、陶器等证实其与南岛语族先民有着相似的文化和生活印迹。根据深度考古调查和研究,焦天龙、范雪春等认为,原南岛语族起源于东南沿海,大坌坑文化的形成不只是单纯的文化传播,同时伴随着大陆向台湾的新石器早期移民。同时,邓晓华等也证明了闽、粤、吴方言中的古越语成分是南岛语的底层。

  邓振华认为,粟黍有一条被忽视的东南传播路线。粟、黍和南方的稻三种作物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后传入福建地区,继而在距今4500年前后传播到中国台湾地区,进一步到达菲律宾的吕宋岛等地。结合体现新石器文化的大坌坑文化和壳丘头文化出现的时间,可以推测南岛语族人群的迁徙很可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持续进行的。张光直认为,黄河流域旧石器文化中有一个没有差别的汉藏南岛综合体,从新石器时代起开始向南部移民,其中汉藏群留在北方,南岛群通过一系列海上迁徙活动进一步分化。结合贝尔伍德的农业语言共扩散假说,南岛语族原始语言的重建植根于农业人群而非狩猎采集人群,那么其祖源应该在黄河流域,它的传播应该主要依靠距今4500年前后把粟黍稻传播到台湾地区的农业人群。

  12000年前,日本列岛进入独立绳文演化时期,朝鲜半岛与北方大陆持续往来。江原道高城郡文岩里遗址证明了中国华北地区兴起的粟作农业逐渐扩散至西辽河地区,并且在距今5000—6000年前传播到朝鲜半岛。在半岛西南部,3000年前稻作农业的传入带来了松菊里文化。距今6000多年前的日本鸟滨贝冢遗址出土了独木舟、桨、红漆木梳、核桃等。这些考古文物展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同时还存在于大坌坑遗址、河姆渡遗址和后来的良渚文化遗址中,但不清楚具体传承关系。日本弥生时代的“土井浜遗骨”既有华北系统的大陆人群,也有长江流域的吴越族群,说明当时流入日本列岛的外部农业人群有大陆东南沿海的稻作人群,或直接跨海而来,或北上沿陆路经朝鲜半岛南下而来,他们推动日本进入农耕社会。

  基因交流痕迹显著

  从男性Y染色体遗传结构来看,Han-Jun Jin 分析了来自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的738名男性样本中的8个Y染色体双标记,结果显示与大多数东亚南部人群相比,韩国人与中国北方人群的亲缘关系更密切。日本人群中的Y染色体单倍群D代表着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最古老的东亚血统,而日本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的移民群体在来源上具有多元性,Y染色体单倍群O的存在印证了其与东亚大陆农业人群包括汉族祖先人群、百越、南岛、南亚人群可能有亲缘关系。

  从全基因组角度来看,Jungeun Kim 认为朝鲜半岛主要混合了东西伯利亚和东南亚的两种遗传成分,并推测这种混合最初主要发生在朝鲜半岛以外。Timothy Jinam 利用全基因组数据以及线粒体的研究结果显示,日本本土人群与韩国人群具有最近的遗传距离,同时汉人南下朝鲜半岛以及跨海到日本列岛的数量高于少数民族人群。

  从古DNA角度来看,Takashi Gakuhari 利用2500年前绳文时代的全基因组数据研究表明,与绳文样本享有等位基因最多的群体是台湾少数民族阿美人、泰雅人。这些遗传成分来自东亚沿海地区,支持绳文人祖先沿海从东南亚迁徙到日本群岛的海上路线。Melinda A. Yang 依托古DNA技术,成功捕获测序中国北方山东、内蒙古及南方福建、毗邻亮岛和锁港等地遗址的多个早期人群样本个体基因组,研究表明中国南北方主体人群至少在9500年前已经分化,福建8400年前的奇和洞人个体基因与台湾少数民族阿美人和泰雅人具有较强的遗传关系,证明了以台湾少数民族为代表的南岛语族人群起源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王传超的古DNA研究也证明了古代台湾群体、现代台湾南岛语族与中国大陆南部以及海南岛等地的壮侗语人群有明显更多的等位基因。南岛语族发展形成过程中,还混入了来自北方的农业人群,他们为南岛语族贡献了20%以上的DNA。也就是说南岛和壮侗的祖先人群以及古老的东南海岸的农民后裔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将农业传播到台湾。同时,也证明了绳文人与古代台湾人分享了比例较高的等位基因。

  尽管语言学证据由于语言演化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显得相对薄弱,考古学证据和遗传学证据在时间尺度上仍存在分歧,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互相佐证,共同见证亚洲东部沿海地带史前人群频繁持久的互动交流。这种交流互动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该地带祖先人群带着粟黍等农业种植技术南下至东南海岸,融合了当地原始语言和遗传成分,连同南方的稻作农业人群在这里实现了南岛语族的海岛大扩散。同时,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部分农业人群沿海路或陆路扩散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此过程中不断融入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语言,加之旧石器时期来自南方的绳文人等古人群,让朝鲜尤其是日本的人群结构和语言成分变得复杂多样。亚洲东部沿海地带作为史前人群互动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促进了东亚族群的演化,在东亚南北两端留下了共同的遗传成分和相似的文化特征。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东北亚地区语言演化及其与人群混合历史的相关性研究”(20BYY19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