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戏曲语言规律与翻译策略
2022年08月09日 09: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9日第2466期 作者:李正栓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起初是歌与舞,后经汉唐演化,至宋时发展为综合性戏曲艺术,是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于一体的文学形式。程芸把戏曲定义为,在中国境内繁衍、存在着的各民族传统的戏剧文类。叶长海认为,中国传统戏剧文类是一种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总体性的演出艺术。

  中国戏曲的语言特点

  中国戏曲通过各种手段,如提炼、夸张、变形、虚拟等,从不同角度对现实进行摹写,逐渐形成自身的特殊性。第一,百艺杂陈。有综合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滑稽表演等不同形式。第二,扎根乡土。有唱有白、有歌有舞,语言生动,地方色彩浓厚。第三,文武并重。不同于古希腊戏剧和西方歌剧以唱念为主要表演方式,中国传统戏曲表达肢(身)体语言的做与打是自身独特的演出技巧和叙事方式。第四,四性合一。四性即想象性、虚拟性、写意性、表演性,将现实生活艺术化。

  其中,尤其值得进一步深入发掘的是中国传统戏曲自身语言和文本的特殊性。第一,对文学性与艺术性的注重。把现实生活文学化、艺术化,念白和唱段往往以诗笔写成,还经常与久已存在的诗歌、词赋互文,甚至还经常有集历史名诗选句组成一首新诗的现象,美学价值独特。第二,导语对语言打磨的注重。词句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文言和白话,而且还可以将二者灵活糅合,其诗化般的唱词节奏感强,韵律模式多样,有时还能随实际演出需要由演员即兴把握。第三,对角色特点和动态性特征的注重。舞台角色展示人物身份,其语言具有角色特点和动态性。戏剧语言动态性特征在于其表现性,能塑造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展现戏剧矛盾和冲突,丰富人物情感,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生动。凡是经典剧本,无一不体现这些特征。即便在现代戏曲中,这一特征仍清晰可见。舞台语言展示人物性格,人物语言要表达角色个性,体现角色地位之卑尊和文化素养之高低。第四,对角色和语言搭配的注重。角色语言展示人物职业特征。每一个角色都具有其职业身份的特征。比如,官员与随从、统帅与军师,其语言均具职业特征,甚至职业性角色语言的句式都有鲜明特点。第五,对程式性肢(身)体语言的注重。程式性肢(身)体语言是传统戏曲的典型性演出特征,富于虚拟性,表达力强。比如,开门关门、上马下马、挥鞭策马、划桨行船、抬轿坐轿等一些基本动作。中国传统戏曲这些特征,往往令外国观众惊叹不已。

  戏剧翻译与中国戏曲翻译

  戏剧翻译随着翻译的诞生而产生。古希腊悲剧能够流传下来离不开翻译,而西方戏剧进入中国或中国戏剧进入外国也离不开翻译。

  对中国戏曲的翻译,是西方传教士、外交官和汉学家们首先进行的。他们译介的第一部中国戏剧是《赵氏孤儿》,先后译成法语、英语和其他语言。但大多数译者避难就易,只译对话,不译唱词。可见,他们的策略是向译入语靠拢。后来,他们对中国其他剧作的翻译所采取的策略也大同小异。而一些中国译者在把中国戏剧译成外语时则有所创新,倾向于采取完整移植的策略,无论是节译还全译都保持所选文本的完整性,并且把自己的经验理论化,深化对“信达雅”翻译理论的理解,认为“信”是根本、“达”是能力、“雅”是水平,以此守正创新。尤其是对于雅,已摆脱了狭隘机械的理解,该雅时则雅,不该雅时则不强行雅化,以忠实于原文为本。

  中国译者们逐渐形成了自己基于实践的翻译理论。比如,许渊冲把从诗歌翻译总结出的思想理论化,也用于其戏剧翻译,追求译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汪榕培译诗的传神达意理论,也用于其对古典戏剧的翻译;李正栓把从诗歌翻译实践中形成的思考总结成忠实对等原则,应用于其戏曲翻译中,可以说其戏曲翻译成果是对其翻译原则的验证。

  中国戏曲的翻译策略

  中外译者们采取的策略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有人删减原作,如只译台词不译唱段,或只进行节译;有人则把戏曲文本变成散文;有人异化,有人归化,也有人异化归化并用。至于技巧,则是直译、意译、略译、增译以及不同方法都有。总体而言,戏曲翻译应力求再现戏味,既要对等地传译思想内容,又要照顾到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要使翻译传递戏曲原作风格,就应注意以下因素并采取相应策略。

  第一,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保持一致。强调译者理解与作者理解之间的对等,因为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如果译者的理解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很大差距,就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第二,注意保留原作的风格和语气。原作简洁时,译文不可啰嗦;原作语气充满赞扬或讽刺,译文不应抹去,而是尽量再现。

  第三,注意保留原作文类与风姿。原作是诗时,译文也应当是诗,不可把诗译成散文,并且原作押韵时译文也应押韵。原作是散文时,译文不必译成诗。

  第四,注意移植原作文化以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比如,在中国文化典故翻译方面,可以采取全真式直译的异化策略和化典故于文字的策略。全真式直译的异化策略是向原文靠拢,原本呈现典故字眼、名字及其含义,读者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理解这一典故的实际含义。化典故于文字的策略是向读者靠拢的策略,可以称之为归化策略,只解释原来典故的意思,不再使用原来典故的字眼和人名或地名,节省译语读者理解典故的精力,但译出语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损失。忠实对等原则追求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的对等或接近,争取译文对译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大体一致。文化移植是这一原则的一个重要要求,随意改变原文文化是对译出语文化的不尊重。

  此外,还要尽力争取做到以戏译戏。除注意以上四个因素外,还要尽量保留戏味,尤其是唱词的戏味。由于绝大部分唱词与诗接近,而且文学性很强,应尽力还原其风貌,借鉴以诗译诗的策略。若跟着唱腔进行译配,效果会更好,但难度太大。因此,我们不妨对唱词进行适切性变化,只翻其大意,适当舍去一些词语,牺牲一些细节,就像翻译歌曲一样。然而,即便能根据唱腔译配,用外文唱出来的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因此,倒不如更换一种策略,让译文以字幕形式出现,演出时出现在舞台两侧。昆曲(剧)之所以能在国际上受到欢迎,很大程度是因为采用了字幕配合演出的翻译策略。以戏译戏虽然很难,但意义重大,应力争以原汁原味忠实对等地把戏曲献给译语读者,确保准确传播中国戏曲文化。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乐府诗翻译与传播研究”(2020BYY03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