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产业助力中国语言学创新发展
2023年05月16日 09: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16日第2650期 作者:王建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语言学是哲学社会科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在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方面,要积极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相向而行。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语言产业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新兴产业。语言产业通过数字化、市场化的方式,生产和提供不同类型的语言产品,以满足不同机构和个人对各种语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语言产业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语言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国语言学的创新发展是一项基础性、支撑性、战略性工程,能够反映中华民族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的提升,体现着中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增强。中国语言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之间形成多层级、多种关系的样态,需要更加关注语言产业视域下中国语言文字的多元构建,助力文化自信和中华文明传承发展。语言产业的助力,能够使语言学增加“产业”元素,为其发展带来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为学科体系建设拓展新方向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语言产业规划研究。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营相结合,发展语言智能、语言教育、语言翻译、语言创意等语言产业”。语言产业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被作为一项重要的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层面,推动了语言学的学科建设。语言学的学科体系建设要全面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加强语言文字类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培养语言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良好的语言文字条件,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理论与话语支撑。

  近年来,语言文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培育出新的模式与生态,孵化了新型语言产业并改变了竞争格局。比如,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中国声谷”部省重点合作项目,经过10余年发展,开拓全球领先的语音、机器视觉、生物识别等智能交互技术,打造了一批集群优势突出、集约化水平高的全国智能语音领域产学研基地。有企业开发的移动互联网智能交互平台,综合了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语音合成、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有学者指出,要把语言文字工作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相结合,开发利用好语言文字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以及相关语言产业的发展,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都有所助益。在语言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面向语言产业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加强。这为语言学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语言学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不仅研究语言文字本身(如方言学、训诂学、语法学、语音学、词汇学等),还研究与语言相关的其他问题,大致包括70个方向(如文化语言学、地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多属于交叉学科性质。前者是语言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基础,后者则显示出语言学向相关学科及社会进行辐射的强大功能,是学科体系构建中更为活跃、更能产生科研增长点的部分。在学科体系建设中,语言学要拓宽视野,吸收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从而产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

  语言产业为语言学学科体系的开放整合提供了新方向、新样本。语言产业相关研究面向与产业、经济相关的语言问题,在此视角下对数字人文、数字教育、数字中国建设等领域进行探索与阐释——这是语言学新的生长点,展现出语言学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围绕语言产业,语言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的工作。从事语言产业研究的学者与日俱增,已成为语言学专业的一支新生力量。我国在世界上率先设置了语言产业研究、语言经济学等学科方向,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为从事语言产业及研究工作培养储备高端人才。山东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相继设立研究中心。语言学界举办了“中国语言产业论坛”“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还创办《语言产业研究》等学术刊物,为语言产业研究提供了平台。

  为学术体系建设打开新视野 

  中国语言学的学术体系建设关注语言文字应用,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注重语言学的支撑保障能力。我们要加强“两个一百年”背景下的语言国情调查,加强语言政策规划的前瞻性研究,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对策研究,开展有组织的应急语言研究,持续推进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开展一些重点区域的语言规划研究,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等。同时,语言学的学术体系建设也离不开数字化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相关数字技术的服务能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语言学学术体系建设带来了深刻影响。计算语言学作为文理交叉学科得到迅猛发展,衍生出知识图谱、语言资源、话语分析、语言计量、程序设计与语言信息处理、数据结构等研究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术体系。我们要在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内,进一步运用推普“智能+”的方法,开展语言文字类信息平台与资源系统的升级改造,集成整合研究。此外,我们还要继续推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与合成、文字识别等智能理论研究,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语言计算技术创新,深化不同语种间的机器翻译研究。

  语言产业连接语言与产业、传统与现代,密切融入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使语言学学术体系建设增加了经济、产业因子等维度。现有的语言学理论体系主要吸收的是语言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而立足其他学科关于语言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少被纳入。语言产业的介入改变了这一状况。比如,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汉字字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甲骨文具有极强的美学价值和艺术表现力,当代被用于建筑装饰设计、网络表情包等,其文化价值在产业领域被转化升级。学者们从产业角度寻绎甲骨文的字义、字形,探索其与建筑、网络设计等领域的关系及相结合的可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研发。这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应用。语言产业为中国语言文字的应用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同时,语言学研究者把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引入语言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语言学研究——这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语言产品的形态、语言产业的业态,呈现出语言产业的基本面貌,并被语言学所吸收,构成学术体系中的两个新的基本范畴。关于语言产品的形态,语言产业专业关注了语言文字及相关符号、语言知识产品、语言文字艺术产品、语言技术产品、语言医疗康复产品、语言咨询培训服务、语言人才等领域。比如,粤方言—普通话神经机器翻译模型研究和系统开发、网络言语特征刻画与身份识别方法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等,都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关于语言产业的业态,学界在语言产业研究中关注了语言培训、语言出版、语言翻译、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语言艺术、语言康复、语言会展、语言创意、语文能力测评等领域。比如,教育部、国家语委指导启动的“字美中华——中华精品字库工程公益应用计划”,公益提供“中华精品字库工程”15款字体,使书法经典能够走入千家万户,满足了大众的审美追求,是学术研究与实践的示范性结合。语言产品的形态和语言产业的业态这两大范畴,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由此衍生出语言需求、语言消费、语言福利、语言产业标准、语言销售服务等一系列概念。

  语言产业研究的学术体系建设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既研究语言产业的宏观发展策略,也研究语言产业中语言智能、语言教育、语言翻译、语言创意等问题,还研究语言产业中消费者的语言使用消费以及语言产品的研发等。近年来,语言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诸如语言产业的宏观政策、语言产业规划、语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统计核算、语言与国家治理等领域,都应被语言学的学术体系所关涉。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对语言人才、语言文化和语言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际上,拓展双边和多边语言文化交流合作,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需要大力发展语言培训、语言翻译、语言出版、语言测试等产业与之配套。这些都为语言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催生出新的学术增长点。

  为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新素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目前,汉语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加需要我们打造能够更好进行国际传播的中国语言学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语言学要在国际传播中增加影响力,需要以含蕴深邃、优美典雅的中国语言文字作为话语体系,体现出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丰富深化语言学内部多元关系的构建,比如中国语言与外国语言、语言与文化等维度。要探索锤炼使国际受众易于理解的词句、乐于接受的方式、富有感染力的表达,力求使复杂的道理简单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让国际受众听得懂、听得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世界对话交流,增强中国语言学国际传播的实效性,为世界语言学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此外,我们还要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话语表述,并使外来话语中国化,通过表意化和形象化的途径,使其听起来或看起来“像”汉语,组词造句也要遵从汉语的语法规则。中国古代曾有过借鉴外来语言学理论,创立本土学科、学术、话语新体系的范例。东汉时期,梵文及声明学(古印度的语音学)传入后,经过学习借鉴与长期发展,中国创立了新学科“音韵学”,根据汉语字音结构即声母、韵母、声调的特点,创造了术语“反切”,用来表述汉字注音方法,逐渐完善而成一套完备的中国音韵学话语体系,在世界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当代中国语言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也要积极吸收世界各民族语言学的优秀成分,形成中国特色,让中国语言学走向世界。同时,具有创新性的学科理论也可以增强中国语言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国古代创造了蜚声中外的话语体系,曾被世界所共享。比如,明清时期欧洲所藏汉语基督教文献《万物真原》《圣经直解》《方言教要序论》等,都吸收了中国的训诂话语方式,并进行广泛传播。

  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语言学研究主要聚焦语言本体,又格外关注国外语言学的动态,相对忽视社会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际的脱钩,使话语体系基本局限在语言范畴内。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转变。随着语言学面向其他学科的开放度越来越高,其他学科的话语也有所引入。目前,语言产业已不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语言产业关注国计民生,将语言学应用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等领域,使其成为“接地气”的学问。在基本的学科理论构建中,一些新范畴、新概念、新表述不断涌现,给语言学带来了具有产业特征、经济特征的话语表达,推动了语言学话语体系的转型构建,并对语言学话语体系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在理论和方法建构上,语言产业研究领域与国际学界具有“语言产业”概念体系下的一些概念共识,使用了“语言产业”“语言经济学”“语言服务”“语言服务产业”“语言需求”“语言资源”“语言产品”等为国际学界共同理解和接受的术语。与此同时,语言产业中也存在融入中国语言文化和国情的标识性概念,如“语言红利”“语言扶贫”“一带一路的语言能力建构”“少数民族语言产业”等。这在中国语言学话语体系走向世界等问题上,彰显了文化自信。话语的背后是理论思想。如何使语言产业助推共同富裕,成为语言产业研究的重要命题。语言产业的学术话语扎根于中国社会经济实践,显示出话语体系建设的学术质量。

  语言产业不断深度发展,在研究领域的拓展中创新着话语体系。语言产业的突出特征,是以新技术为依托。在数字中国的背景下,语言文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孵化出新的语言产业。产业边界日渐模糊,产业融合已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如,纸质版词典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查检需求,而电子版词典与在线查询服务的出现,则是出版业产品和服务的新形态。对新产业研究涉及产品、理念、流程、技术、内容、队伍、管理、渠道、市场等的深度融合理论探讨与表达,进一步丰富了语言学的话语体系。

  新时代,数字技术在传统的语言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促进语言产业智能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这种高质量发展的形态以及产品,将为中国语言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丰富案例。围绕语言产业的有关研究,在语言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贡献。语言产业促进了语言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并催生出新的交叉学科。就学术体系来看,正在形成语言产业领域的研究范式,其重要特点在于,以市场、数字人文等视角观察语言,既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经济效益,也具有服务语言生活、转化传统文化成果的社会效益,并形成了关心观照国计民生的“接地气”的学术话语。语言产业的介入,将推动和加快中国语言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