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助推网络群际冲突化解
2024年01月11日 14: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11日第2813期 作者:冉永平 雷容

  新媒介时代网络群际冲突频发。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容易导致网络用户经历自我意识分化,从而抽象地将自己归属为某一个群体的成员,以群际而非人际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互动。当面对一些争议性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时,不同网络群体之间因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利益享受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陷入争执和冲突,同时催生群际之间大量的不礼貌话语和负面情绪。这种局面与新文明形态所强化的和谐共生或和合共生理念背道而驰。语用学界围绕网络群际冲突与化解开展了大量实践研究,为增强网络文明意识、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网络文明环境提供了大力支撑,凸显出语用学在社会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触发因素与形成过程 

  语用学研究发现,网络群际冲突涉及多方面的触发因素。根据社会语用学的最新观点,即霍夫(Michael Haugh)、康达(Dániel Kádár)和泰克拉菲(Marina Terkourafi)提出的“规范—社会—互动”语言使用论,网络群际冲突与社会公共行为的规范密切相关。社会成员有违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的行为容易衍生为具有争议性的热点事件,成为网络群际冲突的孵化器。对于类似的网络问题,语用学界展开了不少探讨。比如,对一些社会不文明事件的曝光及谴责等一系列网络行为,进而引发一系列争议。其焦点包括:是否应对部分难以自制的不文明行为持宽容态度?在网络上曝光他人的行为是否适切?除了日常公共语境外,网络媒体、网络消费等新媒体网络语境下的群际冲突也受到了关注。比如,当个别成员对特定群体进行言语攻击时,这种有违道德规范的行为会引发群际冲突。此外,道德冲突、道德恐慌等是引发网络群际冲突的直接导火索。比如,对于一些社会特殊群体或现象,持认同态度的社交网络平台用户与持反对态度的社交网络平台用户之间的相互攻击就是一种网络群际冲突。

  对群体面子的威胁行为直接推动了群际冲突。网络群体在主张己方的道德规范取向、驳斥另一方的价值观时,有时会使用强势否定甚至侮辱性话语,以质疑和挑战对方的能力、身份、地位等。此类行为将引发对方的反击和冲突性回应。网络多人互动复杂的交际者参与框架又扩大了双方之间的冲突。除了面子威胁行为的直接接受方以外,一些持有相同价值立场的其他冲突见证者也会加入争论之中(虽然这些面子攻击并非直接指向他们)。这体现的是一种群际面子敏感性,与交际者所属或所认同的群体的敏感性紧密关联,类似现象不同于大多数语用学研究中所涉及的个体面子敏感性问题。

  语用特征与社会效应 

  网络群际冲突体现了诸多不同于一般人际冲突的话语表现和社会语用特征。在话语表现方面,网络交际者容易使用极端、否定或带有负面感情色彩的话语,还常使用讽刺、挖苦、戏谑甚至谩骂等手段,攻击对方持有的观点或立场,这就很容易引起网络群际冲突。针对某一社群成员发起的冲突,另一社群成员也会采用等同的方式进行回击,如批评、责备、嘲讽、威胁、辱骂、负面类比、反驳、否定等。在话语特征方面,网络群际冲突话语是一种言辞上的相互对撞,具有相互攻击的刻意性和面子的威胁性与攻击性。

  网络群际冲突会导致多方面的负面社会效应。比如,有可能导致大规模或激烈的冲突,从而出现群体排斥等网络行为,引发人际关系的疏离。网络群际冲突还会使网络充斥不礼貌甚至不文明话语,从而严重污染网络空间环境,给青少年等群体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网络群际冲突中夹杂的大量负面情绪,如愤怒、抱怨等,可能引发消极的社会舆情和不良社会心态,还可能干扰正常的网络交流,影响网络用户获取和分享真实信息,并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引导策略与实现机制 

  针对冲突的干预和调解,语用学开展了相关实践研究,可为网络群际冲突的引导与化解提供参考和指导。具体涉及以下冲突引导策略。一是象征性同意。本田(Atsuko Honda)等学者发现,尽管该类言语行为不具有真诚性,但却可以体现出冲突一方对于另一方的尊重,因此具有缓和冲突或化解冲突的话语功能。二是解释。哈兹瑞(Marzieh Khazraie)和泰尔扎德(Hossein Talebzadeh)探究维基百科用户围绕争议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发现提供解释以及向对方寻求信息的方式有助于解决冲突。三是解述。赫里蒂奇(John Heritage)和克莱曼(Steven Clayman)、巴拉尔迪(Claudio Baraldi)等研究者发现,通过扩展、删减、重组、推演等方式对引发争议的话语进行解述,能够有效管理冲突。四是撤回信息。参与群际冲突的一方可以直接撤回冒犯性、不礼貌或表达异议的话语,以防止冲突的进一步演化。五是第三方干预,如来自强势第三方的干预。在网络多人互动中,除了最初上传视频的交际者拥有更多权力之外,其他参与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勃-弗朗什(Patricia Bou-Franch)和布雷特维奇(Pilar Garcés-Conejos Blitvich)发现,面对网络群际冲突,争议性事件的最初发布者和相关视频的上传者可以直接将对方的评论予以删除,同时将对方从网络论坛驱逐,以此终止冲突。

  前四种引导策略体现了一致原则、尊重原则、和谐原则、沉默原则等群际冲突引导机制。象征性同意遵循了一致原则,这种方式减少冲突双方之间的分歧。李成团和冉永平的研究表明,这种虚假礼貌话语表达具有和谐维护的取向,表现为“说话人渴望维护或保护双方当前的人际关系”。与他人的观点保持一致,体现的是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尊重了这一传统道德原则。解述具有人际和谐的取向。温斯莱德(John Winslade)和威廉姆斯(Michael Williams)发现,解述显化了合作性或友好型的信息,因此具有人际和谐的取向。利奇(Geoffrey Leech)提出了意见的沉默原则,即出于礼貌和人际关系的考虑,交际者需要尽量抑制异议或其他人际敏感性话语。群际冲突中交际者撤回冒犯性话语等体现的正是这一原则。此外,第三方干预体现的是对于道义秩序的遵循。根据康达(Dániel Kádár)等人的观点,第三方干预或其他类型的干预,旨在对违反社会规范者的行为进行修正,并恢复社会网络成员所认同的道德准则或社会规范。

  语用学的上述研究发现可以为网络群际冲突的解决、社会文明建设提供有效启示。基于一致原则、尊重原则、沉默原则等,要倡导相应的网络空间公共话语表达方式,抑制不礼貌话语,从而使文明言行成为网络生活的重要内容。基于道义秩序原则,要提升相关人员(如讨论发起者、视频上传者)的责任意识,使其积极监管所发起或主导的网络互动。对于不断激起网络群际冲突、频繁使用不礼貌话语进行互动的“喷子”或“杠精”,可采用驱逐类网络行为,以遏制不文明事件的进一步演化。此外,还可积极发挥其他第三方在冲突化解中的作用。

  对网络群际冲突的触发因素、社会效应、引导策略及引导机制等的揭示,是加强社会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现实需要给网络群际冲突化解的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语用学将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语用共同体视域下网络和谐话语体系建构及引导机制研究”(21AYY011) 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