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全球倡议”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底蕴
2024年03月29日 09: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3月29日第2863期 作者:蔡翠红

  当前,人类正面临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变局背景下全球价值赤字凸显,人类对于什么样的价值观能引领历史发展潮流和破除全球治理困境莫衷一是,甚至相互攻讦,纷争不止。全球各大文明及其衍生分支,由于历史与实践的不同,价值观必然不可能完全同质。价值观相异本不是合作难以达成的原因,因为世界上本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取向,但价值观混乱却会导致意识形态对立,进而引发猜忌。所以,人类需要蕴含求真务实、热爱和平、开放包容等价值观的知识公共产品,以应对大变局时代的混乱与困难。

  针对大变局时代的多重全球治理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形成了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三大全球倡议”。“三大全球倡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最新成果,蕴含着时代所呼唤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传统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中华特性,其中求真务实的传统价值观孕育了全球发展倡议,热爱和平的传统价值观孕育了全球安全倡议,开放包容的传统价值观孕育了全球文明倡议。

  全球发展倡议蕴含求真务实价值观

  时代呼唤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然而随着近年来大国博弈加剧,国际体系持续变动,世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愈发不容乐观,全球团结发展的共识已然被大幅削弱,发展失衡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典型特征。现在,正当各国携手共进探求发展之路的关键时刻,然而西方却掩耳盗铃,拒绝与“全球南方”共同应对现实困难,反而利用结构性优势在全球进行收割,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表明西方难以求真务实地直面全球发展困境,无意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全球发展倡议蕴含求真务实价值观,能够引领人类正确获取物质财富,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西方获取物质财富和现世幸福,早期是通过殖民掠夺积累了原始资本,后来是通过长期殖民建立起的结构性体系压榨,在资本主义“中心—边缘”结构的世界体系中源源不断地获取财富,存在先天的不义性。时至今日,面对国际发展困境,美西方依然只顾维护自身利益,拒不务实承认现存国际制度的不合理性,滥用基于霸权的金融权力收割世界,使得“全球南方”的发展问题雪上加霜,全球发展愈发失衡,世界正在进一步远离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愿景。这种出于私利、竭泽而渔般获取物质财富的价值取向,多年来使得各国出于物欲目的伐交频频,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当下,无道德束缚争抢财富的价值取向引发诸多混乱,带来了严重的价值赤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有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在重视自强不息的基础上,也坚持厚德载物,对物质财富“取之有道”,发展眼光长远。从古至今,中国向来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发展,绝不脱离实际透支自身。同时,中国的发展理念还立足现实,注重未来可持续发展,宣扬“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等环保发展思想。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也是求真务实传统价值观的延续。蕴含求真务实价值观的全球发展倡议,其五个“坚持”为人类如何正确获取物质财富、达成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有利于破解全球价值赤字。

  全球安全倡议蕴含热爱和平价值观

  时代呼唤热爱和平的价值观。和平是人类一切追求的“根”与“魂”,然而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逆流涌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全球安全形势极为严峻,既有冲突管理机制失灵,西方基于暴力思维的安全管控机制愈发根基不稳。这不仅使得安全相关领域的全球治理难以为继,而且其负面影响也已“外溢”到其他治理领域。西方文化中蕴含的暴力思维,在顺境中或可被部分掩盖,但在逆境中已然被全面激发。

  全球安全倡议蕴含热爱和平价值观,能够解答人类何以达成和平延续,实现各国共同安全。西方的安全价值取向具有“一元”的特征,而“一元”的达成必然伴随着暴力,因而西方安全思维的基底是有浓重暴力色彩的。和平是人类存续的必要条件,但西方文化对和平的理解至今仍是单一强权主导下的和平。“一元论”历来深刻影响着西方战争史,西方国家经常利用价值观来划分阵营,将价值“武器化”“安全化”。例如,美国进行的对外战争或军事试探,基本都是打着推行其“一元”价值的旗号进行的,这种陈旧的暴力思维严重威胁人类文明的延续。

  与西方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具有热爱和平的传统,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一”而是“多”,世界不是从一个本原衍生而来的,而是由多个元素和合共生而成的。所以,不需要用非和平的手段去消灭“多”,达成“一”。从古至今,中国追求的并不是同化他者,而是主张与他者共生。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化解危机后必偃武而修文,休戈止息、大兴文教,不仅自己拒绝暴力,历史上还曾致力于塑造区域和平,今天则在联合国框架下致力于全球和平。这种热爱和平的思维可谓贯穿中华历史的始终,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特点,也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财富,与西方具有浓重暴力色彩的“一元论”形成了鲜明对比,是当今全球范围内面临的国际冲突、国内暴力、文明相争、民粹肆虐等安全问题的解决之道。蕴含热爱和平价值观的全球安全倡议,其提出的六个“坚持”为人类何以达成和平延续、实现各国共同安全指明了方向,有利于破解全球价值赤字。

  全球文明倡议蕴含开放包容价值观

  时代呼唤开放包容的价值观。文明只有海纳百川、大气谦和方能生生不息。然而,西方文化只愿求“同”,而不喜求“和”,难以容纳异质文明。随着全球地缘政治态势趋向紧张,在西方政客的煽动和炒作之下,国际社会各种“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白人至上”等不和谐论调沉渣泛起,狭隘的民族主义、零和博弈思维充斥在各类国际交往行为中。尤其是个别国家以自身文明“价值观”为名划分敌友、拉帮结派的做法,给整个世界和平与发展、繁荣与进步带来巨大阴影,加剧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仇恨与隔阂,严重阻碍了国际社会交流与合作,人类文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球文明倡议蕴含开放包容价值观,能够解答人类如何实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走向和合共生的未来。人类行为处事的理性,并非是天赋的,而是深受自身文化的影响,与人类文化存在互动关系。世界各大文明均有深受自身文化熏陶的理性思维,每种文明都有独特且珍贵的价值取向,为人类贡献着各种知识公共产品,因而世界文明本该百花齐放春满园。然而,自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文明抢占先机,本该利用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带动人类文明一同繁荣进步,但从一开始,西方文明追求的便是“一花独放”。直到今天,西方国家虽然表面上声称尊重多元文化,但潜意识里依然认为,只有西方文明才是现代文明,现代化就等于西方化。当前,面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复杂变迁,西方文明也陷入发展困境。一些西方国家深陷零和思维的桎梏,依然想要以西方文明同化其他文明,但西方文明自身越来越难以服众,合作变得弥足珍贵,甚至良性竞争都正逐步滑向恶性竞争,世界呼唤具有包容取向的价值引领。

  反而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强调“美美与共”“多元和合”“和谐共生”,包容是中华文明的底色,也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来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中华文明曾经历过数个至暗时刻,但都得益于包容的特质而凤凰涅槃、走向新生。新中国也接续传承了这一开放包容的价值观,万隆精神所体现的求同存异,正是开放包容的生动实践,时至今日也是中国外交思想的宝贵财富。开放包容,在这个迷茫彷徨的变局时代更显珍贵。全球文明倡议所提出的四个“共同倡导”,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文明的包容取向,若能够被理解践行,必将在很大程度上破解全球价值赤字,世界文明百花园将更加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尽管人类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但我们还是要看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

  世界该往何处去,时代所呼唤并有着深厚中华传统价值观底蕴的“三大全球倡议”给出了指引,唯有秉持求真务实、热爱和平、开放包容的价值观,人类才能协力塑造未来,从而达臻全球善治。

  (作者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