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特性的考古学阐释
2024年05月31日 15: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5月31日第2903期 作者:冯时

  中华文明的历史通过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已初步廓清,先民创造的文明成果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而《文明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则是根据考古资料疏通知远,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进行全面阐释的新作。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传承数千年没有中断的文明,其文明连续性的重要物证就是我们的文字没有中断。考古学证据已将汉字的历史上溯到了距今七千年前甚至更早,与其他文明的古文字沦为化石的事实不同,汉字于今仍焕发着鲜活的生命力。不啻如此,作为彝文之祖的古夷文也与汉字的历史同样悠久,这种文明连续性无疑也是其统一性和包容性的体现。文字建构了己身文明的概念体系,文字的传承也就意味着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的思想传承有序,这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绵续不绝。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仅表现在其事无不涉上,更体现在其理无不尽上,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中华文明的原创成就灿烂辉煌,作为古典科学的天文学、数学、力学、地学、农学都已有了万年的历史,制陶治玉的技艺精湛。而青铜范铸新技术的创新则更适合中国地理的黄土特性,以马挽车也更适应中国地理的广域特性。事实上,无论原生创造还是次生改造,都是先贤格物致知认识论的产物,体现着中华文明的优秀特点。

  中华文明统一性的根本思考就是建立在观象授时基础上的“中”,这一思想之重要,至今仍保留在我们的国名当中。而由其发展出的“大一统”观念则不仅追求疆域的一统,更重在制度的一统。居中而治的传统政治观和宗教观确立了以中一统天下的理念,而文字与度量衡的一统更从制度的层面强化了不同文化的凝聚,保证了中国文化文脉的传续,为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中”所具有的统一性特征同时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和平性。文明的包容当然首先取决于传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而中和观念的产生则构成了文明包容不可或缺的基础。史前夷夏东西格局的改变及多民族统一局面的逐渐形成,无不体现着以“中”为特征的文化包容,而中和观念又表现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包容。

  中华文明崇文尚德的文化本质,形成了耀德不观兵的和平性特征,同时,“中”的思想所导致的文化追求必是内敛自强,而不是殖民扩张。由此产生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哲学思考则是利他主义,而不是利己主义。甚至基于文德观所形成的武德思想,其强调的也是终止战争,而绝非发动战争。这些思想的和平意义都非常明显。

  中华文明这五大特性于考古遗存多有体现,器以载道,《文明中国》的作者广采史料阐释发明,对认识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