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践行立德树人教育使命
2024年06月24日 1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6月24日第2918期 作者:雷鸣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引领伟大的时代。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基础性、根本性与长远性问题,为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新时代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职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把“七个着力”贯彻落实到立德树人全过程,使高校成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强阵地,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高地,成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传承基地,是高校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担当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根本进路。

  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决定了高校必须要坚持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之才,培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中华文脉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当代大学生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和实践者,要自觉担当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责任与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高校要站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自觉承担起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的职责。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工作,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教育引导师生厚植文化自信,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认识中华文化,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在多元多变多样的文化现象面前保持判断力和鉴别力,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全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和核心要义,重要的实践前提是坚决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和各种文化思潮对高校师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可小觑。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必须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重要要求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针对高校的重大实践命题。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做得如何,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重在提高政治站位,总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维护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发展之中。高校必须站在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高度,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极端重要工作来抓,把“两个巩固”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落实落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组织协调、各单位各级党组织分工负责的意识形态工作格局。要做大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航作用和对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统领作用,不断提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选优配强思政工作队伍,理直气壮开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遵循。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注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讲清楚,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红色基因、精神特质和思想精华讲清楚。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教育实践要求,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大思政课”育人作用,让师生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增强感知领悟,不断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引导广大师生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坚持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建立完善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相适应的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和校园文化,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凝练文化特色,强化校训、校歌、校史的育人功能,与时俱进地做好大学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建设一流校风、一流教风、一流学风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校师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姿态与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要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坚决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严格教育教学管理,准确把握政治原则和学术研究的关系,严格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具体要求,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真正把高校建成师生严谨治学的科学知识殿堂和思想文化净土。

  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和成果运用

  习近平文化思想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新闻宣传和文艺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领域,作为“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以其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理论特质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实践中展现出强大伟力,为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科学指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理论优势和人才优势,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上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深入研究其丰富的理论内涵、科学的解释力和强大的指导力。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迫切要求构建起新时代高质量的文化育人体系。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要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把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立德树人成效。要主动用好“两个结合”这一法宝,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能力,更加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要充分利用各种优秀文化资源,着力打通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文化育人路径,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道德模范进校园”“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各类主题文化活动,在文化实践中增进学生对于“两个结合”的深刻把握,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活起来”。要坚决扛起文化传承发展的职责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