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实践路径
2024年07月10日 10: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7月10日第2930期 作者:赵德胜 马海韵

  作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单元,中国应急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是对党中央提出的“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等应急管理国家战略的学术回应。建构中国应急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是学界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建构中国应急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各国政府都将风险管控和危机治理纳入政府议程、探索应对之道。从国内现实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不断调整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积极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成功应对了一次次重大突发事件,风险危机管控和应急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理论研究和知识生产要与管理实践同步,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当代中国应急管理的知识生产有必要对变化中的应急管理事实进行解释,总结分析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其治理策略。

  总结和提炼中国应急管理实践独特经验的必然选择。中国的应急管理实践具有较强的独特性,简单套用其他国家的理论,既不能给出有效的解释,也无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或启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并用这种方法论指导应急管理工作,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发展完善举国体制、推进制度变革以及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等一系列独特的应急管理基本经验,为新时代建构中国应急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放眼未来,中国应急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立足中国应急管理实际,强化理论研究的现实观照,不断总结和提炼中国应急管理实践的独特经验,梳理中国应急管理的范式转换,把握中国特色应急管理规律,最终实现对中国应急管理理论的充实与完善,这也是中国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增强和提升中国应急管理体系风险挑战应对能力的必然选择。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社会风险和各类突发事件威胁。这些风险和挑战要求应急管理体系在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完善科学应急决策、优化应急指挥系统、保障社会安全稳定等诸方面具备更高更有效的风险化解、危机应对与治理能力,涵盖风险评估、预案制定、资源配置、信息沟通、组织动员等多个具体层面,传统应急管理方法和知识积累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扩大和提高中国应急管理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在国际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国应急管理也需要与国际接轨。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化解地区危机和冲突、展开国际灾害治理等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方面积极履行大国责任、主动作为,开展多边应急合作治理。建构中国应急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对扩大和提高中国在国际应急管理领域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建构中国应急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进路

  面对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应着力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注重兼容全球视野和本土观照的应急管理知识生产。一要坚持全球视野,加强对其他国家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的比较分析和有效借鉴,扩大应急管理国际学术交流,拓展应急管理全球合作网络,将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成为更加开放的知识领域。二要强调本土观照,以解决中国应急管理实践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新的理论认知,形成既能描述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话语体系,又能为一般性应急管理原理提供知识增量的学术方案。

  强化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建设。应急管理学科以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为核心内容,涉及领域包括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恐怖袭击、社会稳定等,而这些领域的应急管理问题都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应对与解决。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一是重视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建设,突出应急管理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特性。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形成立体综合的应急管理学科知识、理论和实践体系。二是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的激励保障制度,推动应急管理学科跨学科交流合作。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经验,构建柔性聘任制度、健全人才流动制度,为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搭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形成针对中国应急管理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发挥平台在跨学科、跨领域交流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优化实践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底层逻辑一致,应急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交织、彼此促进的过程。而根据“全灾种、大应急”的实践需求和应急管理学科交叉融合特征,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要紧贴应急管理实践需求,不断优化培养机制。一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对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实践应用导向,按照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应急管理领域多层次人才培养。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人才培养规划,确定培养周期、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过程的有序性和系统性。三是根据应急实践和学科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应急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打造稳定合理的老中青人才梯队,建立专业性、动态化应急师资评价标准,创新师资引进和培养机制。

  开发契合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课程体系。应急管理学科建设要立足中国应急管理实践过程,不断推进与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紧密对接的课程体系开发。一是加强应急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统筹。不断推进教材开发与编写工作,强化相关基础通识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用技术技能课程建设,课程体系也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以适应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形势与需求。二是推动应急管理课程教学的跨学科融合。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程体系研发中要注重跨学科融合,如将安全科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律等学科的知识融入课程教学中。三是引入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与设计。邀请应急管理领域的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工作,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行业资讯、实践经验和案例,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作者系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