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2024年08月27日 10: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8月27日第2964期 作者:潘建红 祝玲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为“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以从筑牢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基石、打造坚实的人才基石、夯实文化根脉、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些方面推进。

  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自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指明了文化自信的价值和重要性,也明确了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实践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思想基石。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还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及其创造力的高度认同和坚定信念。这种自信不仅能够促进文化主体积极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还能鼓励他们在坚守民族文化的立场上,开放包容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因此,文化自信是巩固文化主体性,在文化交流中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进而实现文化自强的思想基石。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些优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铸就了独特的民族风骨和民族气度,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经过不懈奋斗、顽强拼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文明沃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超越了西方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模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不仅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物质文明,还铸就了灿烂辉煌的文化瑰宝。中国式现代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的实践沃土,也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新时代,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来滋养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极大提高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表征,国民素质与社会文明紧密相连,国民素质的提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进行了全面部署与系统安排,从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传承和文明进步的参与者,更是其推动者。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以此打造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才基石,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强大精神力量。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通过教育、宣传和舆论工作贯穿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各个方面。由此,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使其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遵循。

  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通过实践活动将主体性作用于对象创造出属人的环境时,也被环境所塑造和影响。环境对于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作用。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滋养和熏陶功能,需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这些精神作为积极向上的精神能量,是激励人们塑造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深厚的科学文化素质、养成良好的身心健康素质的重要精神动力。

  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激发人们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获得者是时代价值标杆,他们身上蕴含着坚定的人民立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有助于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社会大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自觉锤炼品德修为,努力塑造高尚品格。

  赓续中华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在5000多年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精神瑰宝,它所蕴含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思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理想人格,“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等思想精髓,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赓续中华文脉,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当紧密结合时代需求,在守正创新中不断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相通。要正确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当今世界,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加速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了新的活力。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古老、无声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数字化重现,焕发出新的活力,如“数字故宫”“数字敦煌”等工程,就是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光辉典范。新时代,要善于运用数字技术来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呈现形式,使之更加契合当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审美倾向,以此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由此,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的赋能下,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创新利用中传承中华文脉。

  赓续中华文脉,要坚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中华文化素来拥有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气度。对于外来文化中的科学知识、艺术等文明成果,中华文化无不兼收并蓄,展现出卓越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这种包容性不只是表现为吸收和借鉴不同文化的有益成果,更善于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巧妙融合,以此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新形态,这也是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重要动力。因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当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以宽广的胸怀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通过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滋养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复杂而紧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应然之举,有助于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营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精心挑选对外传播的内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绵延不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壮山河的革命文化以及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的宝贵精神资源。新时代,要从纵贯古今的视角出发,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展示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持续的创新活力。由此,既让世界人民感受中华古老文明的深厚底蕴,也让他们领略当代中国文化的朝气与魅力。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创新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中西方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在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要在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基础上,主动探索适应不同受众话语风格的话语体系。由此激发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对此,要着重讲好中国共产党守初心、担使命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凭借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故事,以及讲好中国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的故事。由此,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展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风貌,展示中国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大国形象,从而进一步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尊重和信任,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授)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