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21世纪政治学的多维视角
2020年05月13日 09: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13日第1924期 作者:赵丽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宣称“人乃是政治动物”时,也许已经预料到今天的我们依然与政治息息相关。随着政治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如何认识和解释政治现象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储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的政治学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极大丰富,现在政治学的研究范畴已经不局限在政体、政党、政府,而是扩展到了社会、心理、政治认同等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更加多元,从最初的文本研究发展到实证研究、统计研究再到今天最新的科学主义研究方法;当代政治学的研究越来越全球化,学者们不再仅仅对单一国家、地区进行研究,而是重视跨文化、跨地区的政治研究和比较研究。政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我们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提供了新的工具。

  发展的政治学

  传统的政治学往往从政党、国家、政体等基本概念入手,而在《当代政治学十讲》中,作者则是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发展问题着手来展开。因为,发展的问题是当代政治科学的起点,也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家对世界发出的第一声追问。从发展问题着手,基本涵盖了当代政治学里面的基本概念。从发展问题里延伸出国家的发展模式,发展的核心追问——现代化还是西方化,国家对发展是促进还是限制作用,国家与市场对发展的影响,人民如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等。

  在发展理论中,“现代化”和“现代性”是解释不同国家之间贫富差距问题的关键概念。现代化学派通过分析和归纳欧美国家向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认为西方化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板,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途径。丹尼尔·勒纳从社会心理层面来界定“现代性”。无论是“现代化”还是“现代性”,经典现代化学者都忽视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及国际环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经典现代化的批判者虽然意识到历史机遇和不平等的世界体系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但没有跳出西方化的发展路径。而亚洲“四小龙”、日本等的发展经验给政治学提出了两个新的思考维度:国家规模和国家能力。根据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可以分为 “市场驱动型”和“国家主导型”发展理念。发展和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化的重要课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需要寻找与自己的国情、历史文化条件互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民主的政治学

  现代政治的发展大大丰富了民主的概念。“民主”和“民主化”是当代政治学的两大核心议题。虽然民主作为一种概念和实践都来自古希腊,但现代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却来源于17世纪开始兴起的三次革命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权利”观、法国大革命确立的“平等”观以及美国革命确立的“独立”观。但民主究竟是什么?查理斯·蒂利归纳了宪法的、实质权力的、程序的以及过程导向的四种判断方式。罗伯特·达尔以“过程导向”为特点来定义民主,认为理想的民主是一种“多元政体”,其特征是保障人们形成自己对事物的偏好和观点,保障人们对自己偏好的观点的表达以及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选择和观点对政策的影响力是一样的。现实中的政体只能无限接近“多元政体”,而不可能完全达到这个模式。

  在实现与发展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关于哪些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解释路径。第一种是文化解释,认为一个国家是否走上民主道路,取决于该国的政治文化;第二种是现代化学派的解释,认为民主政治与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三种解释则重视革命暴力在民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前三种解释的共同之处在于,认为民主转型是一些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结构性条件。第四种解释是“唯意志论”,认为政治领导阶层的价值观、策略、能力以及其他人类行为对民主政治具有重要影响。前三种解释与第四种解释路径反映出政治学中结构论与唯意志论之间的根本冲突。正是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带来了政治学中制度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的逐步兴起。

  制度主义路径希望结合结构论与唯意志论二者之长,弥补两者之短,走出一条“中间道路”。一方面,采用制度主义视角研究政治过程和解释政治现象,可以自动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发挥的作用包括进去——因为任何政治制度都是由人来设计、运作、改进和革新的。另一方面,身处政治制度中的人,无论是领袖还是大众,却又只能在各种客观的结构性因素的限制下设计、运转、改进和革新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抽象的制度和实在的制度。抽象的制度是指政治规则和规则系统;实在的制度构建物,则是那些建立在抽象原则之上,基于规则或规则体系而运行的政治实体。制度及其构建物主要通过5个方面影响政治过程和政治结果:制度及制度构建物可以决定政治过程参与者的资格和范围,可以决定政治竞争过程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可以影响甚至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同政治系统的政治家们可以形成自己相应的政治动机和政治策略,还可以帮助塑造人们的政治身份和政治认同。

  认同的政治学

  政治认同理论作为政治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世纪末期才逐步走入政治学研究视野的。政治认同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我是谁”,也就是个人对自己政治身份的定义;第二个层次是群体归属感,或曰个人对社会集体或者社区的归属感;第三个层次是我与其他人如何产生联系以及产生何种联系。身份政治到晚近受到重视,是因为其在政治事件和政治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是其对国家构建至关重要;其次,身份认同也可能成为种族暴力的温床;再次,经济资源的分配不均也可以引发一个国家不同身份认同群体之间的歧异和冲突。

  种族和多元文化问题是身份政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议题,也是现代国家需要处理和应对的重要挑战。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各国政府主要采取了两种不同的身份政治政策:“大熔炉”政策——通过同化过程使社会的多元文化群体融合进一个由国家整合起来的主流身份认同中去和“沙拉碗”政策——将各个族群按照类似沙拉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即互相联系和融合,但是保留各自独特的文化和价值体系。无论是哪种政策,有一点是共通的,即现代的多元文化国家必须富有宽容性和包容性,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20世纪政治学和政治哲学分离后,政治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要解决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政治学的“实然问题”。发展政治学、民主政治、政治制度与政治认同等勾勒出了当代政治学的基本轮廓,也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历程,展望人类政治的发展前景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视角。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国际问题出版中心)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