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提升党的乡村动员力
2020年12月16日 14: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16日第2070期 作者:李彦磊

  互联网思维强调的是“开放、协作、共享、共治”,这跟我党强调的政府服务宗旨是完全契合的。“互联网+乡村动员”作为一种新型的群众动员模式,其核心主旨符合“人民利益至上”这一根本宗旨。

  “团结动员群众”是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发挥坚强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维度,动员工作的成果也体现着一个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尤其是在乡村,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创业,人口流动不断加速,而国家对乡村发展的持续投入和农民自我教育的不断提升,使得乡村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这些变化也为党的乡村动员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互联网+”的新管理模式

  2013年8月17日,国务院发布“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据悉,2020年中国宽带网络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的打通,让更多人用上了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与全覆盖为“互联网+”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在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强调我国将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作为新的管理模式,“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沟通与协作方式,尤其是由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及时、即时,相应的传统沟通方式也在发生变化。2020年春节前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全国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党的强有力的领导下,除借助传统宣传动员措施外,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利用微信、微博、直播等传播途径,实现疫情信息实时通报,全民动员、全民战“疫”、精准施策、联防联控,迅速遏制了疫情的蔓延。“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在社会动员领域彰显了它的高效率特质。

  “互联网+”的新思维方式

  所谓的“新”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思维而言的,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体现商业民主化的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互联网思维强调的是“开放、协作、共享、共治”,这跟我党强调的政府服务宗旨是完全契合的。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由此,“互联网+乡村动员”作为一种新型的群众动员模式,其核心主旨符合“人民利益至上”这一根本宗旨。

  “互联网+”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绝非把两者简单相加。“互联网+”强调的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或者传统管理模式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业态或创新型管理模式。“互联网+”模式实施的目的在于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为当下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创新路径和解决方案。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大大发展了传媒形式,有效拓展了社会舆论空间,极大改善了人际沟通渠道,深刻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传播方式,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新途径、社会公共服务的新平台、社情民意表达的新方式、政治有序参与的新渠道、科学合理决策的新支撑,也成为我党提升乡村社会动员力的新选择。

  “互联网+”的新动员模式

  在实践“互联网+乡村动员”新型动员模式过程中,需要把握六个字,即“连接、传播、互动”。

  一是要广泛连接。织好三张“网”,为广泛连接创造互联互通的新的“基础设施”。第一张网是要完善乡镇党工委、村党支部和基层党员三级乡村社会动员主体网络,减少中间环节,确保沟通的直接性和直达性。第二张网是要打通与工会、共青团、妇联、民间社团以及所在乡村辖区内的学校、医院、企业等机构的联络渠道,责任到人,确保乡村社会动员的协同性。第三张网是要把本乡村在外地工作和创业的优秀人才组织联系起来,建立“外联”网,同时把乡村内的致富能手、企业事业单位优秀职员、本乡本土有威望的村民等组织起来建立“内联”网,内外互联互通,形成乡村社会动员的“发力点”。“三网”融合,形成多层次力量广泛参与的乡村社会动员立体化联动体系。

  二是要精准传播。互联网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就是精准对接,因需而动,精准施策,这也是社会动员的关键节点。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智慧终端的普及和网络基站的全面覆盖,移动互联网让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方式变得更加便捷、及时和随时随地。精准传播的要点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传播内容要适合。社会动员的主题一旦确立,就要根据乡村社会动员对象考虑个性化的传播内容,在乡村语境里找到适合接受的传播语言,方便动员对象快速理解并转化为行动。其次是传播载体要适从。关注点在哪里,哪里就有传播载体。根据乡村群众的生活需要、兴趣需要和经济发展需要等创建不同的公众号,组建乡村公众号矩阵,满足乡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聚集就是不同需求的显现,需求就是动员的切入点。同时,主动鼓励乡村群众组建网络群组,把“群主”作为新的动员协作主体,把网络群组作为一种灵活的传播载体,并加以引导管理,为深度互动铺好渠道。

  三是要深度互动。社会动员的核心就是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至上。互动的关键就是要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建言献策,同心同力,以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这就需要乡村党组织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基层的工作意识,着力提升民众对基层党组织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为党的乡村社会动员奠定民意基础和情感基础。与此同时,作为基层党组织更要创新动员工作方法,以便形成正确传达、正向激励和高效动员之目的。

  深度互动是高效动员的前提,一个健全的互动机制需要从三个维度入手:一是榜样拉动,这个“榜样”就好比“粉丝经济”里的“明星式”被关注者,榜样人物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带动作用。乡村党组织应注重发现和培养“榜样式”人物,比如乡村致富带头人、乡村技术能人、乡村明白人、乡村贤孝模范等等,相信榜样的力量,把榜样人物发展成乡村社会动员生力军。二是荣誉推动,人人都有向上的进取心,党和政府授予的荣誉是对群众个人价值的崇高肯定,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社会动员工作就是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要因势利导,推崇“先进个人”“突出贡献者”“模范带头人”“最美乡村人”等等,激发群众参与动员。三是利益驱动,利为民所谋,为人民的幸福而努力,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凡正当之名、正当之利,人人都有权去追求,都可以去追求。社会动员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并将利益明确化,利己利他,让群众看到结果,形成同心同力之势,达到“上下同欲者胜”的动员目的。

  互联网最讲究的就是公开、透明。公开是最好的公正,透明是最好的监督。社会动员的议题设置、目标确立、动员方式等内容需要经过意见征集、讨论和整合等程序,要依法合规,要民众协商,避免权力意志的过度干扰和领导干部的个人专断,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最终为提升党的乡村社会动员力筑牢坚实基础。

  (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共产党乡村社会动员理论与实践研究”(TJDJ19-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