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中国文学研究视野
2019年10月21日 08: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21日总第1797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中国现当代文学界思潮澎湃,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构建百年来中国文学的观念与版图”。围绕该问题,由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主办的“跨学科:现当代文学与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10月12—13日在山东威海举行。

  华文文学备受关注

  华文文学是构建中华民族文学百年版图的重要线索之一。20世纪以来,华文文学迅速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而这一概念的提出与界定,也一直伴随着争议。在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看来,世界华文文学概念存在模糊性,但也为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方面,世界华文文学的各部分都是国别文学的组成部分。它们要么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要么是外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华文文学包含了跨民族、跨文化的因素,也可以作为比较文学的组成部分。鉴于世界华文文学或华人文学的复杂性,世界华文文学可以成为独立的学科,但不应该是孤立的学科。

  陈思和提出,应从跨文化、“大中国”观的视野将华文文学纳入中国文学谱系中。对此,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宋炳辉也表示,华文文学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传统中国文学概念的国别文学视域,有效拓展了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视野。

  如何处理中国文学与华文文学、华人文学的关系?暨南大学教授王列耀认为,华文文学、华人文学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学史视角,在“文化中国”的全球化场域中,可以有效沟通本土与海外。

  在山东大学教授黄万华看来,海外语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的一条重要线索。晚清陈季同的旅欧写作即是中国现代文学诞生的一个重要起点。陈季同倡导中华文化,但在写作中也蕴含自觉的中西文化双向交流意识。由此展开的现代性,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内容。

  从世界看中国现代文学史

  21世纪初,不少学者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性问题。陈思和认为,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就是要在其与世界的关系中讨论中国文学的特质。这个“世界”既是推进文学演变的宏大自然背景,又是文学演变本身。我们应该视中国文学为世界的一部分,并与世界相互呼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稀方谈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打破学科壁垒,关键是要在贯通性的视野里考察文学的演变与延伸,改变过去把海外华人文学视为中国文学补余或点缀的观点,进而推动二者的平等对话。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谭桂林表示,我国现代文学研究构建起了完整的现代中国文学史知识谱系。世界性问题是现代文学研究发展到经济全球化时代必然要出现和面对的一个新话题。这是现代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上的一次学术视角的转移,是现代文学知识谱系建构上的一种话语创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突破西方理论影响和话语的遮蔽、努力建构中国话语、强调中国主体的一种尝试。

  重视人文精神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现文学史料学的研究转向。吉林大学教授张福贵认为,这一转向体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思路由宏大叙事转向实证主义和史料论。在某种意义上,实证主义和史料论的转向是对过度的宏大叙事风潮的调节。我们应当重视史料研究,同时要避免研究走向边缘化、细碎化。

  南京大学教授丁帆表示,以“资料整理、数据库建设与研究”为主旨的文学研究项目呈现繁荣发展势头。文学史料发掘固然重要,但不能忽略研究者的主体性和价值观的呈现。此外,目前影响文学史走向的关键性史料仍然缺失,应推进新中国文学史的研究。

  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马兵认为,史料收集固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内循环式的封闭研究,必须警惕只有史料而没有思想统领的情况。

  张福贵认为,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昂扬向上的宏大叙事时代和20世纪90年代文学史实证主义的复兴时代,当下文学史研究应该重提人文精神,建构以人类价值为本位的现代文学研究和文学史书写,用人类价值衡量文学史写作、作家作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文学人文情怀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成为文学的主题,也应该成为文学批评的一种视角和尺度。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