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学的历史与传承
2020年10月21日 10: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

  编者按:因明,又称因明学,梵文Hetuvidyā的意译,指古印度的逻辑学。它与声明(语言文字学)、工巧明(工艺历算学)、医方明(医学)、内明(各学派自己的学说,对佛教来说则指佛学)合称“五明”,为古印度的五门学科。因,指推理的根据、理由、原因;明,指显明、知识、学问。中国的因明学是唐代玄奘自印度取得,是中国因明两大传入流派之一,即汉传因明,另一是藏传因明。如今我们把因明称为绝学,有两层含义。其一,体现了民族特色的、独一无二的经典学术精粹。北宋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明学作为儒释道中佛家的经典学问之一,自然可称之为“往圣绝学”。其二,指快要失传之学。由于近千年来,这个原本被佛家弟子掌握的逻辑学,随着佛教的逐渐式微而趋于失传的境地。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绝学、冷门学科的抢救性研究与传承。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则多次强调,加强对基础学科、冷门学科人才的扶持,使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就因明学近几十年的发展状况来说,1982年,“抢救因明座谈会”在北京召开;2008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第一批特殊学科——绝学建设项目,并且明确规定在政策上予以重点扶持;2019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把因明学列入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立项名单中。这一系列举措都表明因明学已经逐渐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所谓绝学也正从无人传承的困境中走出来。

  正是基于对绝学两重意义的探究,《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编辑部约请了国内因明学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沈剑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中原、上饶师范学院副教授傅光全,就中国因明学的历史发展、因明逻辑的原理内涵、因明绝学的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傅光全认为历史上导致因明成为绝学的主要因素来自佛教。关于因明与佛教的关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即“必然说”与“非必然说”。前者能很好地解释因明曾经历的三次失传,第一次与佛教在印度的溃灭密切相关,第二次与佛教法相宗的衰微有关,第三次则与朗达玛的灭佛运动有关。因明之所以在中国被列为绝学,是因为它是一门曾经失传、高明而独特的学问,需要受到特别的保护和抢救。抢救因明的意义并不是使之成为显学,而是使其不绝,并释放其应有的光芒。

  孙中原则从“世界逻辑整体观”审视,印度因明是与中国墨辩、西方逻辑并称的世界三大逻辑源流。从“研究范式转换观”考察,用现代科学方法,突显因明的逻辑学科性质,是因明研究创新发展的锁钥。从“逻辑传统比较观”解析,亟须完善因明绝学的抢救性研究,助推世界不同逻辑传统在中国交汇融合,共筑人类思维科学多元统一、色彩瑰丽的大厦,极具非同寻常的理论意涵与实践效能。

  沈剑英指出“因三相”是因明的核心理论,在探讨因明学理要义的基础上呼吁,我们应抓住国家扶持冷门绝学的时代机遇。在抢救因明绝学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汉传因明的唐代文疏之诠释、整理和研究,藏传因明古文献之译介与研究,西藏寺院所藏贝叶经梵文因明写本的整理、翻译及与藏译本的对勘研究,以及汲取西方现代哲学的精髓和方法作比较研究等。

 

因明何以成绝学

作者傅光全,上饶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饶 334001)。

因明绝学抢救性研究的意义

作者孙中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因明研究的学理要义与现实使命

作者沈剑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 200062)。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