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家间合作 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2020年08月26日 09: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26日第1997期 作者:马俊峰 王霞

  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机整体。和平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时空压缩效应下的全球化风险

  通过全球性的资金流动、资源互补、信息共享,以及全球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各个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各种发明创造的成果迅速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并极大地提高了价值增值、价值扩散、价值共享的速度和程度。这几十年人类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以往创造的价值量总和,并以越来越快的加速度向前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但与此同时,随着科技力量的发展和增强,人类改造、扰动自然能力的层次、程度和力度也越来越深、越来越强。在时空压缩效应下,人类各个地区、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联系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紧密,由此而导致人类行为的风险也日益加大。

  正是共同敌人、共同危害、共同灾难这种对象性存在,使得我们从一个侧面意识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整体性和共同性,意识到人类主体的现实性,由此激发了人类主体的自我意识。在面对重大全球性风险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只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只有作为共同体来行动才是应对共同敌人最合理也是最好的选择。全球性“斗争”还在进行之中,应对突发公共安全危机引发的次生性灾难首要是经济衰退带来的问题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危险尚未过去,如果应对不当还会引发新的更大危险。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普遍交往与共同利益

  利益是最普遍,也是最朴实的语言,是不同主体间交流、交换、交往、合作的基础和目的。利益不限于物质利益以及经济利益层面,还有更多的表现形式,但无论怎样,利益总是相对于一定主体而言的,也是与主体成熟程度相关联的。主体越是成熟,对各种利益关系,包括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及自己的利益与其他主体利益的关系,就把握得越清楚,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合理地处理好与其他主体的关系。人们通过分工、合作、交往而产生的共同利益,总是远远大于不分工、不合作、不交往时各自利益的总和,个人、家庭之间是如此,民族、国家之间也是如此。

  正因此,市场经济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以分工合作为实际内容的全球化才成为当代的世界潮流。主体间的矛盾和冲突多是因如何分配共同利益而产生的,如果处理不当常常会出现因冲突而以致合作失败、彼此都遭受损失的局面。因国家间的利益冲突而导致战争也是历史上常见的事情。但冲突乃至战争之后,当事者又往往会尽释前嫌重新合作,就在于合作更符合彼此的利益,更利于彼此的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合作除了两国或几国之间的直接合作,更多的是以产业链、价值链形式而存在的间接合作,是与风险和安全相关的全球性合作。其共同利益也就是人类共同利益,既有正面利益也有负面利益,损失和灾难就是负面利益。

  在全球性灾难面前,减少损失就等于增加(正面)利益。问题是各国各地区不能仅算自己的“小账”,还需理性估算人类共同体的“大账”。这就是说,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还得考虑长远收益。

  增进相互信任谋求永续发展

  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及根本观念,包括对各种价值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也包括如何获得这些价值及其正当性的观念。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彼此间有差别,实乃正常,有所冲突,也不为怪。但是我们也应从更深的层面认识到,各国人民既同为人类之一部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中必然有共同的地方,而且共同的因素和地方往往可能还多于不同的因素和地方。价值观涉及甚至规定人们对彼此行为的理解、评价和解释,进而涉及对未来行动方向的预判,形成所谓的“态度”,于是才有按“价值观”站队的问题。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尽管一些国家的“价值观”中不包括利益和利益观,但把利益作为价值观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不会遭到反对。因此,从共同利益和共同前景出发、相互尊重彼此的价值观,着眼于价值观的共同或相近的方面,求同存异,减少误解和误判,不仅可能也是十分必要的。在这里,说到底恐怕还是一个相互信任的问题,是一个如何消除和减少误解而增加互信的问题。中国因人口多、体量大,经过40多年的发展,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作为这么一个在全球经济政治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大国,其任何举动都会引起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重视和关注,引起一些猜疑甚至疑惧,都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我们应该释放善意、耐心解释,寻求理解,减少误解。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取信世界,努力形成一个相互信任的氛围。另一方面,我们亦要捍卫国家和民族的主体地位,坚决抵制无理取闹者的言论与行为。总之,唯有信任,才好合作,才能共赢,才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弘扬“和而不同”的传统智慧

  近年来,全球化受到一些阻力,给世界秩序和经济发展前景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国家利益至上论”“国家利益优先论”的宣传,不同程度地引发了某些国家民间的民族主义情绪。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民间自发的爱国主义情绪,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为害,还能起到促进民族团结的积极作用。但如果不加节制,就易形成民粹主义。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极端民粹主义的危害性,一方面甄别国际上出现的“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主权至上”的过时观念;另一方面引导民众弘扬“和而不同”“以柔克刚”的传统智慧,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疫情常态化防控的一段时间内,世界性经济衰退可能成为大概率事件,此前积累的各种经济政治矛盾可能会因此更为突出和尖锐,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会有增无减。但“事在人为”,这些矛盾、不确定性和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行为的合力造成的,也是可以因人们的团结合作和共同努力而改变的。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加强各国合作是战胜突发性公共安全危机最有力的武器,也是国际社会取得相互信任的重要经验。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