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智慧慈善能力
2024年01月25日 10: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25日第2823期 作者:王雁红

  慈善作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渠道,是彰显分配正义和共同富裕思想基础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慈善智慧化成为数字时代公益慈善发展的必然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每年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所谓智慧慈善,是指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来推动慈善服务朝着“透明慈善、高效慈善、快乐慈善、人人慈善”的目标迈进,是数字慈善更新迭代的成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升智慧慈善的能力。

  宣传动员能力

  慈善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方式之一,与初次分配、再分配相比,更需要“道德之手”的指引。为提高公益慈善组织、项目的影响力,应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嵌入公益慈善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数据和信息的专业化处理来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红利。

  相关研究表明,宣传动员在克服信息不对称、塑造社会公众集体认同感、动员公众投身到某项事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激励和刺激作用,同时特定的行动动员也是资源聚集的实现策略。在公益慈善领域,宣传动员多表现为公益活动的发起讲解、公益组织的宣传介绍、慈善募捐的号召动员等形式。暖光理论认为,人们参加公益活动、进行慈善捐助是为了在献出一份心意的同时体验到“暖光”,即获取心理或情感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高速发展,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为部分典型人物、先进事例带上“光环效应”和“明星效应”,这样的正向宣传动员会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营造出一种人人公益的社会氛围。但是,在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宣传动员前应该对相关组织、相关活动、相关人员等宣传对象进行背调,杜绝一切不实宣传,避免公益慈善被市场所裹挟,最终沦为企业进行商业营销、恶性竞争甚至是钻法律漏洞的手段。

  平台建设能力

  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带来社会流动性的日益增强,基于血缘与地缘的人际纽带在社会转型中逐渐瓦解,而慈善活动的成功举办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但是,当下很多慈善活动的信息和数据都没有实现公开透明,人们往往对于很多慈善活动抱有防备警惕心理,而虚拟平台的建设则为人际关系的搭建以及人际信任的修复构筑了新纽带。

  2010年,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与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中华慈善总会等18家机构联合启动“智慧慈善”计划;同年,我国第一家慈善信息公布平台——“中国慈善信息平台”正式上线,标志着我国智慧慈善平台建设迈出了第一步,也为慈善服务的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字技术凭借随身性和即时性的特性能够给人们带来相对便捷的获得感,拉近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使得人际关系即使在不见面的情况下也能突破隔阂,建立信任关系并不断巩固。运用大数据技术搭建相关平台,有利于打破行业间、群体间、专业间的壁垒,实现资金、技术、人力等多要素的协同耦合。比如,有人因为身患疾病在平台上发布求助贴,企业家看见可以捐助钱款、医疗人员看见可以提供专业知识、科研人员看见可以给予技术建议,就可以集众人之所长帮助患者尽早脱离困境。此外,平台的建立能够促进慈善活动相关流程的透明化和规范化,在节约不必要的人力投入的同时也降低了时间成本,提高慈善活动的效率。

  供需匹配能力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高速发展下,如今已然实现“人人皆可公益”的时代愿景。但是,人情捐赠、关系捐赠仍是社会公众参与慈善的主要方式。从感性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从理性角度来讲,慈善事业的捐赠“唯亲”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慈善资源供需不匹配的问题,而大数据技术在慈善事业中的嵌入则有利于打破这一僵局。

  首先,依靠大数据技术建设的相关平台可以推动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促进慈善资源的整合利用,也给予捐赠方和被救助者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为慈善捐赠方和被救助群体架设起“空中桥梁”。这既有利于捐赠者摆脱“捐不捐、捐给谁、怎么捐”的难以抉择的局面,也有利于被救助者诉说自身的实际需求。

  其次,大数据技术中的区块链技术可以将智慧慈善活动中的数据和信息全流程存储在区块链上,救助者信息经由政府部门或第三方专业人员进行审核校验,确保救助者的相关情况属实。并且,慈善捐款方、救助方、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随时追溯物资流向、钱款去向,保障慈善资源落实到真正需要救助的群体身上,实现慈善效果的最大化。

  监督管理能力

  慈善活动是包含财务的管理与转移、人力的调配、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等环节的复杂过程,因此极易出现慈善不当乃至腐败行为。参加慈善活动本是利他主义的行为表现,但少数慈善活动负责人会被眼前利益蒙蔽,为了一己私利将慈善款项“纳入自己口袋”,还有些企业家为了少交税虚报善款,甚至将质量不合规范的物资捐赠给救助者。这些现象表明现今公益慈善事业存在监管不力、志愿失灵等问题,而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升智慧慈善的监督管理能力。

  大数据技术可溯源、不可篡改、数据加密等特征可以对智慧慈善过程中的信息与行为进行全流程存证、全周期追踪和审计,实现智慧慈善活动公开化、透明化,促进慈善组织筹资管理、项目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提升智慧慈善管理的高效性和协调性,进而营造出良性的智慧慈善生态。此外,可以引入第三方组织或政府部门对慈善活动进行绩效审计,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评估指标自动优化、评估结果可视化的优势,为智慧慈善活动的举办情况提供专业化、权威化、系统化的客观参考。

  公信力

  信任是驱动公众广泛参与慈善的重要力量,既包括对慈善组织、企业等活动举办方的信任,也包括对政府部门等外部监督主体的信任。然而,类似“郭美美事件”的发生暴露出慈善事业存在价值偏离、监管不足等问题,导致信任危机的出现。

  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则为信任危机带来了转机。大数据技术作为一种公共事务治理的实践工具,其便捷化的传播方式与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能够提升慈善运作效率,扩大社会公众对慈善事务的知情权与参与度。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慈善事业通过信息化建设,旨在解决公益慈善领域现存的“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等问题,实现捐赠方、救助方、慈善组织、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等多方主体间即时高效的信息流动与对接,通过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建立公开透明、及时回应社会需求的慈善服务体系,全方位提升智慧慈善的公信力。

  总之,通过大数据技术推进智慧慈善,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对于公益慈善组织而言,慈善服务的数字化、智慧化可以推动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创新,持续优化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效率;对于政府管理部门而言,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可以增强智慧慈善信息和数据的透明度,便于开展绩效评价和监督管理工作,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对于捐助者和需要救助者而言,大数据技术可以搭建出一个可靠的虚拟平台,助力双方的交流沟通,使得智慧慈善服务更加高效快捷,实现双向精准。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协同治理研究”(19BGL2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