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中的复合概念
2023年11月02日 13: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2日第2764期 作者:曹航

  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元素,也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石。对概念的关注和专门研究古已有之,且在当代人文社科诸领域和某些交叉学科中皆有分布,例如,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护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都有各自的“概念研究”。虽然都在从事与概念相关的研究工作,但是各学科的侧重点可谓大相径庭。除了极少数哲学(含逻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文献外,目前各种“概念研究”都未能在一般意义上对概念进行严格分类,这也使得本文所讨论的一类特殊概念——复合概念——至今仍处于学术边缘地带。然而,复合概念又是十分常见的,在社会科学理论发展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必要专门针对复合概念作一番学理探讨,进而推动社会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复合概念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复合概念的问题,中外学界现有的讨论都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换言之,有关复合概念的概念化工作进展甚缓。

  在英文中,Composite Concept(复合概念)与Complex Concept(复杂概念)时常被人不加区分地使用。此外,复合概念在相关英文文献中的使用频率远不如复杂概念,前者几乎都是偶尔作为后者的替代词出现,并且总是或明或暗地与Simple Concept(简单概念)相对应。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对复合概念的专门讨论虽然也不多见,但是明显走到了西方学者的前面。20世纪80年代,倪鼎夫、蒋以璞等人先后从逻辑学的角度撰文讨论了复合概念,并有意识地将复合概念与简单概念对应起来。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蒋以璞从我国古代名家的著述中提炼出“单名”和“兼名”(复名)之说用于概念的分类,并指出前者即为简单概念,后者则是由简单概念组合而成的复合概念。

  由上可知,目前只有少数研究关注到了复合概念,但是未能给出严密的定义,并且始终没有摆脱“将复合概念与简单概念对应”的思维窠臼。为了有效定义复合概念,研究者必须首先自觉地区分两组说法,即单一概念(Unitary Concept)对应复合概念、简单概念对应复杂概念。可以看出,这两组说法其实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讨论概念,或曰反映了对概念进行分类的两种不同方式:“单一”或“复合”是概念本身的构成问题;“简单”或“复杂”则是特定概念所指对象的属性或给人的印象。据此,我们可以将单一概念界定为不可进一步拆分或拆分后不具有独立研究意义的概念,而复合概念则由若干单一概念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其生成过程始终牵涉两个或多个作为构件的单一概念。由于涉及构成问题,某个概念在形成后的单一性或复合性应当且必须是恒定不变的,也就是不能时而为单一概念,时而又成了复合概念。至于某个单一或复合概念究竟是简单概念还是复杂概念,可能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发生相应的变动。

  复合概念的构成条件 

  在定义复合概念之后,紧接着我们要处理一个区分度的问题,即如何将复合概念同与之相关的说法或措辞区别开来,或曰阐明复合概念应当满足哪些基本条件。根据前文的定义,复合概念是若干单一概念的组合,而单一概念又必定以词语的形式呈现,所以复合概念在构词方式上一般是复合词。不过,称得上复合概念的复合词还必须满足相应的语义条件——其构成部分必须是具有独立或完整意义的实词,而不能是词素、虚词与其他在复合词中无实义的字词。例如,现代汉语里的“国家”“人物”“忘记”等都是复合词(偏义复词),但显然不能算作复合概念。与此同时,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可能会有巨大差异,这意味着在A语言中以复合词呈现的某个概念,切换至B语言表达则可能是单纯词,但该概念不能既是单一概念,又是复合概念。例如,英文中的State就是以单纯词的形式表达国家这个单一概念,而“国家”一词在中文里属于典型的复合词。

  除了满足构词和语义上的条件,复合概念最应该注重的是实质条件,也就是对概念指涉对象的有效整合。通俗地讲,概念的指涉对象就是概念所要反映、传达的经验内容或事物的本质。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概念如果缺少具体的经验内容,或者不能倾向于反映指涉对象的本质,那么它将沦为普通词语或文字标签,从而也就丧失了成为概念的资格。因此,作为由若干单一概念组合而成的产物,复合概念理应包含对不同指涉对象的有效整合,而不能只是简单的字词拼凑或空洞的语义叠加。

  复合概念带来的挑战及其应对 

  如前所述,复合概念十分普遍,与之相关的概念化工作又进展缓慢,这使得本就棘手的复合概念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额外挑战。一方面,以复合名词的形式构建新的复合概念相对容易,所以很多学者乐此不疲地制造新的复合名词并自认为在从事概念构建和理论创新的工作,这样的做法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科学领域的“概念爆炸”和标签化趋势。另一方面,构建复合概念意味着更高标准的概念化工作,对那些没有经过严格概念化的复合概念必然进行不了有效的操作化,如此便难以借助概念达成理论创新的研究目标。总之,若复合概念得不到认真对待,社会科学的知识积累将举步维艰。

  为更好应对复合概念造成的上述挑战,我们至少要做到如下三点。第一,坚持必要性原则。在社会科学领域,新概念的必要性取决于概念所能反映或捕捉的经验内容,并且要体现与既有概念体系的关联性及区分度。第二,注重对复合概念的结构分析。当我们分析某个复合概念时,除了阐明其内涵与外延,更应着重分析展示其内部结构,亦即各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当前,有关“复合概念的结构分析”的研究工作仍处于萌芽阶段,学界往往将其与概念的“多重语义分析”或“多维特征分析”相混淆,这也进一步凸显了此项工作的地位。第三,加强对复合概念的操作化工作。学界存在一种误解,即认为“操作化”是定量研究的专属,从而也就等同于数量化或数学化。本文认为,要想实现真正有效的学术交流并发展社会科学理论,任何研究中的关键概念都必须经历操作化,其中既有定量的指标化,也有定性的类型化,还包含必要的通俗化。

  近年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意识不断增强,各学科对既有概念的反思、重构和构建新概念的努力也越来越深入。虽然上述讨论更侧重从方法论的角度为社会科学实证研究奠定概念基础,但是对于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也不乏积极意义。事实上,无论是否追求科学、严谨的因果解释,也不论具体运用的方法是定性的、定量的还是其他,学术研究都离不开概念和“概念分析”,其中自然包括对复合概念的分析。不管哪种情况,一项严谨、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应该认真对待概念。在此基础上,好的社会科学研究还应当体现良好的“理论化”素养与追求,而“理论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相关概念化和操作化工作的品质。

  (作者系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