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视域下的全球产业链重构
2024年03月14日 11: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3月14日第2852期 作者:刘洪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安全的范围逐渐扩大到经济、技术等领域。在世界经济经由全球产业链日益延长和复杂化而加速融合的背景下,各国政府越来越担心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给产业链造成的风险,例如极端天气、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以及流行病暴发导致的供应链断裂,或者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产业链造成的破坏。近年来,随着大国竞争的加剧和地缘政治的回归,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大议题愈加受到各国重视。

  国家安全泛化引发全球产业链重构

  当前美国及其盟友不断泛化国家安全的战略举措,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幅度扩大对涉外投资与贸易的安全审查范围,特别是对关键基础设施、通信资产、与先进技术和数据相关的交易、食品安全、医疗保健等基础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和贸易审查。二是以建立所谓“具有弹性和韧性的”全球产业链为由,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本国制造业跨国企业的回流、近岸外包或友岸外包。

  从具体的政策措施看,美国及其盟友主要以加强立法、机构扩权、组建排他性“小圈子”等方式,实施贸易和投资保护。其他西方国家也跟随美国,纷纷通过制定或修改外贸或外资条例,加强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审查。除了上述措施,美国还试图联合盟友和伙伴,通过重塑全球贸易方式构建一套由美国主导的所谓“基于规则的”更具韧性、可持续的排他性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例如,2021年6月,美国与欧盟宣布成立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旨在就出口管制、投资审查和安全风险以及一系列全球贸易挑战进行协调。2023年2月,美国、日本和韩国举行了三边经济安全对话,旨在就提高关键和新兴技术、半导体、电池和关键矿物的供应链弹性,协调保护敏感技术的措施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形成具体的合作方式。

  在国家安全不断泛化并叠加俄乌冲突、新冠疫情等其他事件的影响下,过去几十年快速发展的全球产业链正在遭遇逆转。在岸生产、回流、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开始成为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全球产业布局和投资的替代选择。英国《金融时报》一项针对全球跨国公司的调查显示,2020年以来每月定期举行的企业高管及投资者会议上,“在岸生产”“回流”“近岸外包”等词语出现的频率大幅飙升。麦肯锡的一项研究则表明,在1990—2008年全球化高速发展时期,跨国公司主要关注服务、质量和成本,而现在除了上述三点之外,弹性、韧性和可持续性作为同等重要的内容开始受到重视。上述变化推动全球产业链出现两大变化趋势。

  一是区域化重构。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总体呈东亚、欧盟和北美“三足鼎立”态势的同时,相互之间的融合实际上在不断加深,全球产业链呈现持续扩张态势。然而,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国家安全的不断泛化,全球产业链出现了逐渐收缩、回归区域化的趋势。许多学者和机构的研究都表明,近年来以中间投入来源地衡量的全球产业链呈现出区域内增加值不断提升、近岸外包逐渐增加的特点。

  二是主权化重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使用各种手段对外国直接投资以及所谓“关键产业”进出口贸易实施限制的情况下,全球产业链也出现了各国日益重视产业国家属性、歧视外国企业的主权化调整趋势。比如,2022年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只有在美国本土或北美地区生产的电动汽车才能获得政府补贴的有关规定,就是典型的歧视性保护主义措施。

  中国积极推动全球产业链稳定发展

  全球产业链稳定发展是保证中国经济安全的前提和基础。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不断加强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做法,中国非但没有关闭国门,而是坚定维护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体制,积极推动国际投资和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发展。

  以我为主,推进双循环战略。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环境,2020年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的实施,将有助于中国改变传统的增长方式,形成以我为主、内外互动的新发展格局。如此,可以在把外部不确定性风险降至最低的同时,还能通过国内经济循环的畅通推动国际大循环的稳定发展,最终为实现全球产业链的健康、安全运转和有序调整提供强大支撑。

  通过扩大开放再出发,发展形成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面对愈演愈烈的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中国“脱钩断链”的战略企图,中国政府并未关闭开放的大门。相反,中国采取的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应对方式,通过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投资平台、简化投资手续,为其在华经营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护和更多的投资渠道,以此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优质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坚持高质量“引进来”的同时,政府还通过提供信息和资金帮助,降低融资约束,鼓励和帮助本国企业“走出去”,以此带动国内外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进而推动全球产业链健康稳定运转。

  不断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保障全球产业链稳定发展。中国是区域乃至全球产业链的一个核心枢纽,也是其稳定畅通的坚定维护者和捍卫者。当前,中国经济正经历两大特征变化,一个是增长方式由原来的投资与出口拉动变为国内需求拉动,另一个是从低附加值生产转向高附加值生产的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的增长模式转型为各国产业链合作提供了更多空间,因而也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近年来,中国努力推动和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区域合作,不但有利于深化中国与各经贸伙伴的经济合作,而且也对维护和保障全球产业链安全可持续增长起到了重要的稳定器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全球价值链重构对国际经济权力转移的影响及中国应对策略研究”(20&ZD14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