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刻意蕴
2023年11月16日 09: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16日第2774期 作者:张清俐

  本报讯 (记者张清俐)11月4—5日,由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威海举行。会议旨在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开理论探索。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从四个方面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即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根基;重视文化建设的科学布局,强调文化建设在整个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坚持胸怀天下,以文化自信自强的崭新理念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余斌看来,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有着深厚的、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基础,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及其内在联系表明,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必然以创新应对各种挑战,必然坚守国土不可分割的底线,必然坚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认识中华文明是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要义的基础。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商志晓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认识层面上的逻辑结构,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以“现代”为历史方位,以“文化”为表现形态。从实践层面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亿万人民群众为依靠力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方向引领。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张允熠看来,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认为,近代以来,我们对待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态度,经历了历史性的演进过程,也是方法论原则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备的过程。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针上,实现了由客体视角向主体视角的转变、由宾格的存在向主格的存在的过渡,进而实现了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和过渡。这意味着文化主体性的自觉确立,并构成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前提。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