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新的文化使命 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第六届编委会2024年全体会议侧记
2024年02月05日 09: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5日第2830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张译心 刘越

  1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第六届编辑委员会2024年全体会议在京举行,会议聚焦持续深入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深入研究新时代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等内容展开讨论。

  新的一年,各位编委对《中国社会科学》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满怀信心与希冀。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期刊发展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对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编委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编委会主任甄占民表示,过去一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有力领导和各位编委的积极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展现了新作为,呈现了新气象。新的一年,继续办好《中国社会科学》,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精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甄占民指出,学习好、贯彻好、研究阐释好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办好《中国社会科学》最基本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特别是蕴含其中的重大创新观点和重大战略部署。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到办刊办报办网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切实做到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切实加强对研究阐释工作的组织引导,提高理论和学术引领力,充分发挥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作用。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以持续深入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首要任务,持续办好“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等专栏,刊发《论新时代的中国时代精神》等一批重头理论文章,以多学科多维度研究阐发这一思想所展现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围绕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社会科学》第一时间特增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专栏,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重点主题,约请知名专家学者撰写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实践路径与价值导向》《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连续性及其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特质与价值》等5篇有分量的学术理论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8期重点推出,多视角多学科深入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

  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正面宣传和敢于“亮剑”相结合,旗帜鲜明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和思潮。《中国社会科学》聚焦党中央关注的战略和政策问题,聚焦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心任务,经过精心组织和重点培育,推出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

  编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见证了《中国社会科学》的创新与发展。对于如何在高知名度和高品质的基础上,将这份综合类期刊与专业期刊相区别,张宇燕给出了具体建议。他说,要利用好《中国社会科学》综合类期刊的优势,在跨学科、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上获得新的学术增长点,更加突出各专业学科的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

  新年伊始,《中国社会科学》推出2024年重点选题再度引发热议。“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新的十二项重点选题将抓住原创这个关键,重点发掘和培育反映学科前沿趋势、体现学科创新水准、引导学科中国学派形成的研究成果,着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编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认为,《中国社会科学》能够长期保持高质量发展非常难得。他建议,未来期刊选题应注重引领学科建设。一方面,要对存在学科增长点但还未萌发的“新”学科加以引导,鼓励相关学科开展一些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的学术概念和学术话语建设;另一方面,对一些刚刚设立、国家十分重视但学界并未明确具体路线图的学科,要展开具体阐释和引导。

  立足中国实践引领学术创新

  “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对《中国社会科学》努力打造世界一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知名期刊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引和实践指导意义。

  哲学社会科学界始终密切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的长远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承载着广大社科人学术报国的真挚情怀和繁荣创新的学术期待。

  编委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遇到了两个挑战,一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卡脖子”“卡脑子”的问题;二是当前学术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的使命就是要站在世界全球化的角度,从最鲜活的实践出发,提炼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中国理念。以社会科学为根基,为实践发展打好意识形态的基础。”李稻葵说。

  面对当今世界充满的不确定性,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怎样发挥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双重功能,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编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表示,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但是新时代中国发展充满着确定性,给了我们坚定的信心和底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要求社科界作出深入的学理解答与探索,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扩大中国学术的世界影响力。

  思想的碰撞激情四射,理性之光令人倍感温暖。与会的编委会委员讨论热烈,视野宏阔,分析深入,发言睿智,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面向未来的创新实践以及更好推动学术传播、扩大学术影响力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编委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王浦劬表示,《中国社会科学》办刊思路精准、成效显著,所刊文章覆盖学科面广、综合性强,选题呈现出注重深刻性、基础性和跨学科性等重要特点,尤其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底层逻辑开展创新性的学理阐释,切实发挥引领重大基础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的重要作用,结合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开展学术议题设置,卓有成效地刊文论道,显著增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

  面对中国与世界发展进步的历史洪流,学者应敏锐辨别哪些是新问题需要新的概括阐明,哪些是“老问题”却在新境遇下产生了“新形态”。编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谈到,即使对具有永恒意义的老问题,也需要对原有的叙事结构、解释框架进行补充、完善,这是提出具有真正说服力、创新性解释的前提。而要形成有说服力、有历史根据、有引领性、根基牢靠的叙事结构,迫切需要把原有最基础的理论用当前社会能够理解、便于接受的学术话语说清楚。只有以问题导向为前提而非简单以学科划分,注重理论的原创性和学理性表达,才能提出真正具有理论价值的学术概念和重要命题。

  编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2023年,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理论研究和阐释,《中国社会科学》的各项选题成果均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创新性。这些研究论文既体现了学理性,又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创新价值。未来一年里,期待《中国社会科学》继续发挥期刊“领头雁”的作用,尤其是进一步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理论阐释,取得更大的成绩。

  奋力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经典

  已经过去的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迈入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创新步伐更加坚实、更有力量、更显底气。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聚焦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就进一步深化学理研究,编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表示,我们既需要研究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对生产力的解放趋势,也需要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发挥理论引领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发展实践要求《中国社会科学》要富有预见性地把握生产力革命的突破点,深入关注“人+人工智能”这个合成社会存在的基本特征,关注科技进步的不平衡性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带来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不确定性中开拓更加具有确定性的学理研究进路……这些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通过强化学术议题设置,进一步创造性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动力的重要理论任务。

  新的一年,如何继续发挥《中国社会科学》的“领头雁”作用?王浦劬提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因此,需要在中国立场与世界视野的结合上确定议题、筛选论文、推进学术,既注重挖掘中国底色,形成中国风格,也要充分关注全球发展前沿问题,一是关注新兴领域,二是突出前沿问题,重点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尤其关注这些问题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既有研究方法和范式的影响。

  “一篇好文章的刊发,恰恰是学术生命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李稻葵建议,可以结合学术热点,通过学术座谈、学者对谈、专题笔谈等多种形式,对当期发出的重点文章进一步研讨,使文章更具活力和生命力。《中国社会科学》有责任、有能力将优秀文章蕴含的学理逻辑推进上升为有中国特色的学派创建,特别是在诸多学派的创新发展中,有效地促进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学科创立,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的中国气象。

  王浦劬认为,“学派”与“学科”联系紧密,学科体系指向的是围绕特定领域对象研究形成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的知识结构;学派通常从属于学术体系,指向的是围绕特定问题研究形成的特定学术理论、观点和主张,学派发展常常是推进学术发展的特定路径。我国学者应从学术发展意义上科学、严谨地回应学科的转变,从基础理论和方法构建及发展着手,为学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开拓创新路径,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切实推动学科发展。

  编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表示,学术期刊要重视各类学科中的基础性概念和底层逻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可以考虑每期围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邀请有专门研究的学术大家开展深入探讨,把重点问题的选题约稿与作者自主来稿有机结合,特别是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的底层逻辑和社会逻辑的双重维度研究,进而不断增强《中国社会科学》以学术的方式积极解决新时代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理严谨性和社会认同度。

  展望即将在2024年举办的“学术中国”国际论坛,编委会委员、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倍感兴奋。他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够有《中国社会科学》这样的权威学术期刊组织开展世界范围内的高端对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宏观到微观,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国际到国内,不同学科的广大学者进行学理性研讨的学术盛况值得高度期待。这进一步要求《中国社会科学》发挥主动创新精神,富有创造性地推进主题设置、问题提出以及学理争鸣等方面的工作,成为国内外学术思想交流的风向标。”

  张翼表示,作为《中国社会科学》的编委,必须努力夯实深厚的学理基础,站在时代前列,有能力洞察什么是真的理论创新、识别哪些文章是“伪理论创新”。唯有如此,才能在海量学术成果来稿中识别出具有原创性贡献的理论文本,不断丰富《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资源,在学术的生产与再生产中起到引领作用。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学术成果发布平台,《中国社会科学》只有不断奋发有为,才能持续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迈上新台阶。在热烈研讨中,编委们为下一步工作规划的重点和方向愈加明晰。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方军代表杂志社向各位编委表示感谢。他表示,新的一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将深入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编发具有时代高度、理论深度和学术厚度的学理文章,深入研究阐发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创新理论和思想伟力,增强中华文明感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胸怀“国之大者”,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实践,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瞄准理论前沿,才能更好地打造学术高地。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遵循,指明了实践的方向与路径。《中国社会科学》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指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中心任务,守正创新,开拓进取,致力于提出标识性学术概念、学术观点、学术思想,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