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扬帆再起航
2024年02月19日 09: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19日第2834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人勤春早争朝夕,策马扬鞭开新局。龙年春节刚过,社科学者们已经投入到科研项目中。他们走进实地做田野调查,总结经验撰写报告,把握时代脉动,反映群众需求,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实际行动践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回首过往,2023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取得了哪些喜人成绩?展望未来,2024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研究领域将迎来哪些新变化、新亮点?春节期间,记者走访了多位学者。

  硕果累累积蓄奋发力量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对重大时代问题的回应和思考更加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聚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问题,彰显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也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

  春节前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重大项目成果——《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走向全面繁荣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式发布,该成果汇聚了多个优秀科研团队,坚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坚持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方向,对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多轮研讨和集体攻关。课题组成员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表示,此次研究经历使自己受益匪浅。在他看来,跨院所跨专业的“大兵团作战”科研方式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首次尝试,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协同攻关的新做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领导是协同攻关完成重大研究任务的政治保障,各参与单位深刻把握课题意义、充分动员精锐力量是协同攻关的重要学术支撑。有组织科研的关键在于研究目标明确,任务分工清晰,团队研究基础扎实,协同攻关精气神凝聚。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表示,2023年,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提升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时代性升华,也激发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文化研究热情和文化理论创新创造活力,产出了系统性创新性成果。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认为,这些研究深化了人们从学理层面上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本身的成熟和拓展,为建构我国自主知识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以考古学为代表的中国文明史研究取得的新进展,也为进一步揭示中华文明连续性这一突出特性提供了扎实的根据。

  在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国胜看来,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基本政治概念的源流考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概念生成与形塑的研究,让自己对概念的生成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大问题,一年来,我国经济学界针对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国家安全、数字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魏浩谈到,面对新问题和新变化,我国经济学界针对新质生产力、世界经济发展潜力与趋势、逆全球化、国际分工格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沉甸甸的成果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政策的制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强国建设、应对外部冲击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素材。

  新征程中吹响科研号角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带领团队长期扎根农村一线,以农民视角洞察乡村振兴。在过去一年的深度调研中,叶敬忠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谈及如何将自己的研究与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有效结合时,叶敬忠表示,将进一步探索如何将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真正纳入国家整体性以及地方性的乡村振兴行动中,真正使农民可感可及。与此同时,他还希望能够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动实践理解清楚、阐述清楚,从而构建起在国内外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同的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颖告诉记者,当前,我国环保法规和环境政策体系的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一些环境经济政策,如绿色信贷政策,能够有效地推动污染企业加大环保投资。未来,推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在绿色信贷上着力,也需要针对其他融资渠道制定相应的政策。“绿色技术创新是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结合点。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规划发展,并加速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方颖说。

  2024年伊始,由张志强作为课题负责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哲学研究”开题。张志强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立足中国哲学学科,展开中华文明特性的研究阐释,运用历史文明的宏观视野,推动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化。

  AI技术的革命性和深刻性隐含着技术极限的突破,也预示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拐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和他的团队不断深入对AI的相关运用与研究。谈及2024年的规划目标,沈阳表示希望能通过AI研究做更多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尤其是推进AI在医疗方面的应用,推进“数字医疗”“精准医疗”“智慧医疗”研究成果的落地。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从而不断推动医院诊疗技术、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欧阳康表示,2024年,我们要深度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其可能走向,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加全面完整系统科学的理论支持。

  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使命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既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光明之路,也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正义之路,更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不断努力的方向。

  新的一年,魏浩表示,将紧紧围绕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展开研究。他认为,在世界经济下行、外部环境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我国应该调整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口政策,不仅要继续积极实施扩大进口的政策,还要调整进口产品结构,改变消费品的有关进口政策,扩大消费品进口规模。通过对中国进口、数字贸易、要素跨国流动等问题的探索,产出高质量、前瞻性、战略性、预测性的成果,从而服务贸易强国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也预示着许多全新变化的来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无疑需要主动适应这种变迁,以反思的方式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华。何中华表示,新的一年将继续“重读马克思”,以求得对马克思作出一种既从当代实践诉求出发,借助于文本考证成果,又着眼于义理层面的深度理解。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及其关系研究。在他看来,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如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作为理论工作者,胡国胜表示,新的一年将继续围绕中国共产党基本政治概念,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概念的生成与形塑进行研究。

  欧阳康谈到,将着力推进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学术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全面建构社会认识论自主知识体系和知识图谱。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数据化智能化研究,全面开展“共同安全与全球治理”研究,关注全球化转型期的世界共同安全格局构建,深入探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繁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献智献策。

  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站在新的起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将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承担好记录、书写、讴歌新时代的责任。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