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说“龙”
2024年02月08日 10: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8日第2833期 作者:本报记者 刘远舰 班晓悦

  2024年是中国龙年。龙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自古以来,“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就是一种“祥瑞之兽”,中华儿女都认同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国龙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奋进的一种民族认同符号。延续了数千年的关于龙的传说,正是中华文明延续性在人们精神文化层面的鲜明体现。

  探寻龙的原初形象

  龙的最初形象究竟是什么样的?考古学带给我们的答案又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告诉记者,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玉猪龙,将玉琢磨为龙形,流行细体和粗体两种造型,呈C形钩状,都表现了首尾而忽略四肢。类似C形的龙在年代晚些的史前文化中,如凌家滩、良渚和石家河文化中都能见到,甚至在商文化中也有发现,影响深远。离开玉质载体,龙的模样有了较大变化,在铜器、玉器、漆器和绘画中更显灵动活泼,龙的概念也由神话走进现实生活。尤其是,龙凤呈祥的艺术文化意蕴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与追求。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刘斌表示,龙首纹玉器在长江下游起源于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早期形成了良渚文化独特的龙首纹装饰玉器,主要有圆牌形玉挂饰和玉镯。龙首纹玉牌是女性贵族特有的佩饰,一般由相向或同向的两个龙首纹组成。龙首纹一般眼睛和嘴部突出,额部常装饰菱形纹。龙首纹玉器仅流行于良渚文化早期,是良渚文化与兽面神徽并存的另外一种信仰。良渚文化中期以后虽然玉器上不见龙纹图案,但在良渚陶器上,常可以见到刻画的盘龙纹图案,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发展过程。

  陕西历史博物馆科研规划部主任杨效俊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形象贯穿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文明史。华夏民族的祖先以龙作为图腾崇拜,距今8000年的辽宁省阜新市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发现石块堆塑龙;先民还赋予龙、虎以通灵升天的超自然神秘力量,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墓主人以蚌塑龙、虎为伴。龙纹装饰于商周青铜礼器,彰显神圣与庄严。秦汉时期龙纹装饰更加普遍,增添了祥瑞的寓意。

  感悟龙的文化意蕴

  考古学告诉我们,龙的形象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史前文化中都有发现,而且呈现的方式与形象也具有差异。我们心中的“龙”,究竟何时才有了它现在的形象?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认为,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的起源与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仰韶时代以单一动物为原形的龙纹,龙山时代以鳄鱼、蛇纹为主体兼容一两种动物特征的龙纹,夏商时期以鳄、蛇为主体兼容鱼、虎、鹿、鸟等多种动物特征的龙纹。龙纹从孕育到滥觞,经过仰韶和龙山时代的发展传承、夏商时期的协和融通,最终奠立起后世龙的基本格制。中华龙的形象,是撷取拼合多种动物交融的神物,其形成与演变过程正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真实写照。经历数千年的创造、演进、融合与涵育,龙最终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杨效俊表示,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铁芯铜龙,造型为飞龙,龙身弯曲呈S形,头高昂,长角后伸,双目炯炯有神,前肢蹬直,前爪着地,下腹、后肢与细长的尾巴向后方飘然弯曲,背上带有两朵祥云,增添了龙从天而降的气势。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丰富,唐代龙的造型和美好寓意进一步提炼与升华,以鎏金铁芯铜龙为代表的刚劲饱满、充满力量的昂扬飞升形象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精神文化面貌,而龙的形象与文化内涵至此之后便基本再无大的改变。

  考古学家张光直在《美术、神话与祭祀》一书中谈到动物纹样“龙”时,特意采用了闻一多的论证:“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称为龙;龙有时又像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的各种爬虫类的生物,更不必列举了。”显而易见,龙的形象集合诸多动物形象于一体,充分展现了这一形象成熟过程中的包容性与创新性。

  龙的形象与意蕴,早已成为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表达之一。无论走到哪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会有关于龙的传说;从历史走向未来,中华民族始终都是“龙的传人”,在时代进步中不断激发龙文化的新活力。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