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审视外国文学中的女性书写
2024年03月28日 10: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3月28日第2862期 作者:张清俐 马倩男

  3月10日,以“女性与跨界”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外国文学研究眉湖论坛在郑州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文学中的女性与跨文化”“文学中的女性与跨媒介”“文学中的女性与跨族裔”“文学中的女性与跨性别”“跨学科视域下的女性书写”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从多领域多角度审视外国文学中的女性书写,探讨其生成动因、创作机制、发展趋势等重要问题,以期挖掘女性文学所体现的跨界特征和文化内涵。

  从女性文学观察近代世界文明进程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女性主义议题成为后殖民主义理论反思的一支有生力量。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金莉在对后殖民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甄别中提出,后殖民主义对种族文化压迫的揭示,往往忽视了种族内的性别压迫,这恰恰成为后殖民女性主义开辟自己话语空间的切入点。进入21世纪之后,后殖民女性主义调整自身策略,锚定新的发展方向,努力重构女性主义理论范式和阐释策略,以更好地应对后殖民时期第三世界女性面临的历史和现实问题。

  女性文学类型为文化地理学理论旨趣下文学现象的考察提供了独特视角。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岩在探讨“美国西部”的地理概念及其承载的文化政治隐喻内涵时注意到,女性不仅在美国西进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西部自然环境中发展出独特的西部女性文学类型。在研究此类文学时,应综合考察文本建构的地理空间与现实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地方性生存的本质。

  女性在职业上的跨界曾引发西方社会的普遍焦虑。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英将目光投向“19世纪英美文学中的女护士和女医生”,聚焦19世纪医学话语和性别话语对于医学女性多重身份建构的意义。通过梳理该时期英美文学作品中医学女性形象的文化表征及其演变进程,进而揭示医学话语、性别话语、文化表征之间的交互关系。刘英认为,医学女性职业化不仅为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而且推动了女性参与医学话语建构的进程。

  女性文学研究的跨界延伸与范围拓展

  《外国文学》副主编姜红认为,与会学者围绕“女性与跨界”的主题,探讨女性文学研究的跨界延伸与范围拓展,阐述树立女性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聚焦女性学者的发展方向。同时,学者们的探讨并未止步于跨界现象,而是深入生命经验、历史、文本的细微之处,试图从整体上把握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女性学者也长期关注跨界研究,借助跨学科、跨文化、跨媒介、跨族裔、跨性别等视角,打破壁垒,交叉融合,在多元语境下阐释文学作品,促进了学术互鉴与争鸣。”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莉谈到,女性对文化界墙的反抗与跨越、叩问与消解,对多元话语的沟通与糅合、认可与接纳,以及女性作家之间的传承与超越、碰撞与协作,使文学作品产生独特的内在张力。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王楠在梳理古希腊戏剧《安提戈涅》批评史的基础上,聚焦于该剧在现代剧场中的三部实践作品,借此探讨古希腊戏剧在现代剧场中的呈现方式、改编目的和实践意义。她注意到,三部现代改编剧不仅呈现出跨内容、跨形式、跨文化的特点,还引领受众思考女性主义对经典的改写意识。

  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教授都岚岚以科幻文学《弗兰肯斯坦》的跨媒介改编为例,探讨了文字与屏幕中女性人造生命的变化。在后续的跨媒介改编中,女性人造生命角色持续变化,呈现出科技发展对个体生命、社会结构和性别关系的复杂影响。

  在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与民族文学崛起的18世纪,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她们逐渐融入民族文学崛起的过程。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辛雅敏结合演出、评论、考据三方面的分析提出,莎士比亚的名望在18世纪以后异军突起,离不开女性观众的需求、女性演员的舞台呈现以及女性批评家、考据家的推动,女性在莎士比亚成为英国民族诗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论坛由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编辑部等单位联合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