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构建大思政课建设新格局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4年04月16日 11: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16日第2873期 作者:查建国 陈炼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于1960年学校成立之初的马列主义教研室,2015年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该学院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探索实践大课堂,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2023年入选上海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

  探索构建实践大课堂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书记祁明表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善用“大思政课”,打造“红色育人课堂”,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沉浸式教学。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秦淑娟告诉记者,该学院思政课教师每年都会带领学生前往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授课。2019年,该学院的思政课教师、红色导师和学生以讲述、朗诵、表演等形式展示英烈事迹,使学生切身感受信仰的力量。2020年,该学院创新开设“缅怀革命先烈,致敬抗疫英雄”在线课堂,全校2500多名学生参与上课,511.49万网友观看,20多万网友点赞。为庆祝建党百年,该学院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共建“红色新青年讲堂”,让学生从全国20余个省份带回各自家乡的红色故事,汇聚到党的诞生地,汇集成新学期思政第一课。为庆祝改革开放45周年,该学院在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与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安徽科技学院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的思政课。

  2018年,根据教育部新要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设置2学分36课时的思政课社会实践课程,着力打造“行走大地”课堂。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刘海泉介绍,2018年以来,该学院紧扣时代热点,先后开展了“走企业看改革”“走乡镇看发展”“走‘三农’看小康”“走老区看发展”“走基层看党建”“走家乡看变革”专题社会实践;构建了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企业导师、先进模范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发挥合力育人作用;打造了以上海为中心、立足长三角、遍及全国的多元社会实践基地,汇聚广泛社会思政资源;学生撰写200余万字调研报告、40万字调研感悟,并已汇编成册出版。

  学科建设特色明显

  该学院注重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扎实、兼具“外经贸”专业知识、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该学院突出与“外经贸”实际紧密结合的研究方向,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外经贸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史”等研究特色。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为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唯一独立设置的教研室。

  该学院注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打造研究生导学团队。副院长(主持工作)庾向芳表示,该学院70%以上的研究生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五年发表高质量论文50余篇,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篇,人才培养质量较高。

  主动服务社会新需求

  该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多场理论宣讲。记者了解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该学院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先后制定了“1+9”学习菜单、党史百年系列党课、“走进原著”主题教育“1+17+N”导学菜单,组织思政教师在校内外进行宣讲200余次,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该学院接续选派3名优秀思政课教师前往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先后为其举办了两期、27人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素养提升班。同时,为喀什大学师生提供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并就思政课教学设计和方法创新、思政课教师科研课题申报、学术论文投稿、示范课教学展示等内容进行研讨。两校学生同上一堂大思政课,同步开展暑期专题社会实践。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副院长冯国芳表示,该学院与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共建共享”的东西联动新机制,推动双方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取得新成绩。

  此外,该学院思政课教师指导硕士研究生成立“青马思源”志愿服务团队,与上海市松江区多所中小学开展深入合作。该学院的志愿服务团队不断创新宣讲内容与方法,积极探索“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的多样化模式,五年来总计服务1900余人次,服务时长390余小时。

  新时代赋予新任务,新征程要有新作为。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人才的需求,秦淑娟表示,该学院将牢记立德树人使命,积极构建“大思政课”建设新格局,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