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热切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动态。当地社科界学者纷纷表示,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会明确的中心任务上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学术力量。
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热潮
7月19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全会精神。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徐艳国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研骨干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做到学深悟透、学懂弄通。要强化有组织科研,整合高水平研究力量,围绕改革聚焦的重点领域扎实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努力推出关于中国改革认识论方法论的研究成果。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导,从改革视角来谋划科研、干部人才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体系建设,系统整合现有研究平台,区分功能、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形成合力,以系统思维推动建设具有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意义的智库矩阵。
7月20日,汉江师范学院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汉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付永昌提出,全会公报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改革措施和目标,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学校各单位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政治任务。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夏立新提出,一方面,要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理论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将全会精神融入“大思政”育人格局中,将其与师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提升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要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深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工作的行动自觉,扎实有效解决学校发展中的痛点、堵点、难点和师生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
湖北大学校长刘建平表示,作为高校管理者,要深入学习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需要,把握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新定位,准确识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新期待,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破除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刘杰提出,学校党委将深刻把握高校是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集中交汇点的特殊使命任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善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增强创新意识和系统观念,深化学校各领域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健全科技创新新型举校体制,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认为,学校将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抢占新赛道和寻求突破口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深化改革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乘势而上全力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大学,着力为服务强国建设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写好法治与改革关系新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武汉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徐雁冰表示,全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谋划、“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的笃行实干。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提出,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要有历史意识,从时间维度找准当下问题和把握未来方向。要有空间意识,从空间维度理解当下国际国内环境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
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表示,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埋头苦干、担当作为,在各自的岗位上结合自身的工作切实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于经济领域的改革作了一系列部署,其中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是全会的亮点之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表示,新一轮民生领域的改革重点都涉及群众最关心最深切的利益问题,这表明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认为,今后一段时期,要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看,就是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充分激发各类所有制企业的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与此同时,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主任周叶中表示,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经验。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在凝聚改革共识。新征程上,要按照全会精神绘就蓝图,用法治保障改革、用改革推进法治,写好法治与改革关系的新篇章,把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