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为推动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2024年08月14日 16: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8月14日第2955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陈炼

  2017年4月,由外交部、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揭牌落地。成立7年多来,中心紧密围绕“做大做强”“持续做强”“扩大规模影响”的要求,充分发挥研修培训、人才培养、智库研究、人文交流等平台功能,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服务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服务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方面成效显著,已成为促进中阿文明对话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心理事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尹冬梅表示,中心见证了新时代中阿关系的蓬勃发展,其自身建设与发展也作为一项重要成果载入了中阿友好交往的史册。

  打造服务中阿共同利益的公共产品

  中心成立以来,始终将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视为首要任务。据中心秘书长王广大介绍,中心精心组织的阿拉伯国家官员研修班已为517名阿拉伯国家中高级官员、主流媒体人士和智库学者提供培训,学员们在此深入学习中国改革发展与治国理政经验,同阿拉伯国家自主发展道路的战略相对接。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学员于研修后重返中国担任阿盟驻华代表处主任、科威特驻沪总领事等外交领域要职,成为中阿之间增进相互理解与促进友好交流的重要桥梁,为深化中阿关系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作为国际化思想平台,中心高度重视对阿讲好中国故事,阐述中国立场,引导国际舆论,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在国内外主流媒体、权威学术期刊以及知名智库平台上发声200余次(篇),同时推动阿拉伯国家学者及媒体人士就中国发展理念、政策主张及实践成果发声。例如首届中阿峰会期间,中心推动阿方发表56篇高质量文章,迅速营造中阿相互支持的舆论氛围,促进双方在重大议题上的共识与合作。此外,中心担任中阿智库联盟中方联络协调方,举办了四届高端智库论坛“中阿改革发展论坛”,累计与40批次、共计230余人次的阿拉伯国家政党、智库、媒体、青年代表团进行友好交流,为中阿政要、学者搭建了更可持续的交流平台。

  为未来中阿关系发展厚植青年人脉

  中心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响应号召,着力于中阿“Z世代”青年人才共同培养,为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贡献力量。

  近年来,中心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等兄弟单位的支持下,倾力打造“中阿汉语翻译联合培养项目”、“中国学”硕博士阿拉伯国家项目、“阿拉伯国家研究特色研究生项目”,累计培养中阿青年学生80余名。据中心副秘书长陈越洋介绍,这些青年人才中不乏阿拉伯国家的中高级官员,不仅加强了中阿双方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初步形成了中阿青年人才共同培养的新局面,更为未来中阿关系发展厚植青年人脉。

  202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正式挂牌成为“中国—阿拉伯国家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秘书处,入选“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中“文明对话”领域牵头高校。

  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标志着上海外国语大学将利用好自身阿语学科及对阿研究优势和兼具多元素养的“新文科”人才培养优势,为中心落实增进文明对话与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等要求开辟了全新视野和广阔舞台。

  协作夯实文明对话合作的前沿阵地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阿双方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和文明对话的理想之地。中心有序引导阿拉伯国家中高级官员参访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陈云纪念馆等红色资源,阿拉伯官员们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史中读到了自立、自强、自信的重要性,在社交媒体上发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感叹。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亟须将中心工作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更加紧密结合,与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有机结合并落实。

  中心积极组织阿拉伯国家代表团参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海洋山深水港以及中国商飞、宝钢、上海电气等制造业“尖兵”企业,让阿拉伯国家朋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奥秘”,见识新发展理念下的中国创造,感受国之重器与华夏民族之魂。据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衣永刚介绍,中心还通过建立“中阿G60合作发展促进中心”对阿宣介中国经济发展目标和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协助中国企业出海阿拉伯国家,为实现“投资中国”“投资上海”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中心具体运营单位,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中心建设,统筹校内对阿教学与研究单位形成合力。中心执行理事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表示,作为中阿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国内中东研究的重镇和中阿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要统筹发挥好“中阿大学联盟”“中阿智库联盟”等机制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发挥好现有智库平台作用,持续健全中阿合作校内协作机制,形成推动中阿合作交流的有效合力,为推动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