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民性、时代性、主体性的规律性认识持续深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人民性 科学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本质属性
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上,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科学把握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属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决定了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回应人民重大关切、解决人民关心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把人民立场贯穿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体现时代性 科学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使命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这一重要论述赋予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事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地位作用、职责使命的重大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视野,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课题,科学把握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任务。
“两个不可替代”明确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两个不可替代”“两个更加”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赋予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加光荣的使命。
回答时代课题和实践问题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最直接、最现实的职责使命。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一系列全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作出有说服力的科学解答。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把握时代发展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阐释和丰富发展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任务。新时代新征程,在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中,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与伟大时代同发展、与亿万人民齐奋进,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突出主体性 科学把握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核心是主体性、原创性。
强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主体性要牢牢把握“六性”。一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等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坚持既向内看又向外看、既向前看又向后看,博采众长,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二是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不能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三是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六性”是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的高度概括,也是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一些领域依然存在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甚至存在离开了西方学术观点就无从研究的现象,其根源是缺少自主知识体系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增强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生产知识、创造知识的自立自信,以中国社会实践为基础,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理论对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引领作用就越显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两个结合”既是科学的理论,也是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认知论、方法论,极大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对指导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大变革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科学回答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就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就人类文明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就民族学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坚持“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运用中华文明在思想理论、文学艺术、体制制度、运行模式等方面博大精深的精神创造,推动马克思主义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注入了强大内生力量。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