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
2024年08月30日 11: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8月30日第2967期 作者:记者陆航 通讯员钟荣帆 曹钰瑶

  本报讯 (记者陆航 通讯员钟荣帆 曹钰瑶)8月24日,“民族地区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锦聚焦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与文化逻辑,以“茶文化”为例,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突出其当代价值和社会功能。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执行会长那金华基于云南少数民族村落所保留的建筑、技艺、服饰及艺术表达等,提出其所折射的文化共性契合现代文明发展中的“存与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符号。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青年学者孙玉琳认为,巴塘关帝庙三次建造的过程,是汉藏文化从初步接触、全方位互动到深度融合的过程,同时作为汉藏文化交流互动的载体,巴塘关帝庙既是汉藏民族交往和汉藏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也从侧面折射出汉藏文化碰撞、交流、认同的漫长过程。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董建辉提出,昭君信仰在台湾苗栗地方的生成,植根于当地闽粤先民中传播的中华昭君文化,也是当地闽南人、客家人和道卡斯人复杂族群关系的一种反映。在新时代背景下,昭君信仰在海峡两岸的传播互动,增强了台湾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

  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严庆提出,当下推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需要兼顾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孙勇提出,以国家为中心、“人、财、物大包干”制度供给的总体供给模式是东、西部地区互动发展的关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赛认为,民族地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层面需要注重长期顶层设计并抓住跃迁规律,民族地区的自我激发内生动力也应同国家政策相结合。

  会议由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四川师范大学主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