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塑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
2024年09月25日 10: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9月25日第2983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9月21—22日,以“人工智能与未来世界”为主题的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第十一届国际会议在广州南沙举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工智能专家、知名学者、行业精英,围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进展、国际竞争态势、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等议题开展深入研讨,通过跨学科对话审视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及其可能塑造的人类未来。

  人工智能影响国际竞争

  人工智能是当今世界重要的新兴技术之一,世界各主要大国已经在人工智能研究上投入了数千亿美元。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建议,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除了需要维持监管层面的技术优势外,还应把发展置于优先位置。这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为世界提供一个安全与发展兼容的均衡发展模式。

  英国伯明翰大学研究员英加·乌尔尼坎认为,各国可以通过协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应对当今社会在环境、能源和健康等方面的重大挑战,并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几十年深刻推动社会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战略规划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走向成熟,将对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安全和政治产生深远影响。这场变革的规模、范围、速度、复杂性及其系统影响,将超出人类以往的经验,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赋能社会经济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黄铠分析了通用人工智能(AGI)在机器人具身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他表示,随着汽车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家庭助理机器人等具身智能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未来将会产生巨大改变,如果能将其用于和平发展、社会发展、医疗卫生等领域,将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福祉。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有些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但在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院先进技术科学研究院教授元桥一之看来,人类与人工智能将形成一种互补关系。人们使用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研究科学发现、工业技术和新产品/服务之间的关系,发现人工智能尚不足以捕捉科技创新过程的规律,尤其是在需要“机缘巧合”或“灵光一现”的科学发现阶段。人类应与人工智能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科学发展。

  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治理模式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关于人工智能治理的讨论日益增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和可持续发展中心顾问理事梅里·马达沙希表示,人工智能是一项革命性技术,将从多个维度塑造未来社会,包括工作方式、社会制度和环境管理。尽管人工智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挑战上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也带来了诸如工作岗位削减、社会不公、公共安全等风险。此外,监管机构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解决算法偏见、遏制虚假信息传播和加强个人数据保护等问题。

  为了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全球监管格局从企业自治迅速转向全面的政府监管。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欣看来,这一转变的特征是更加精细的监管策略,包括对人工智能系统的分类与分级、软法与硬法机制的动态结合、跨领域的监管合作,以及灵活多样的监管工具的使用。我国已认识到人工智能应用的复杂性及其广泛影响,因而制定了一套独特且灵活的立法框架来监管人工智能。我国监管方式的特色在于分层监管结构,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产业链上多方主体的责任,同时以健全的个人权利保护体系作为外部约束,力图在创新与安全之间实现平衡。

  放眼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以风险为基础的治理模式正在逐渐成为主流。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认为,基于风险的治理模式首先需要准确识别风险。但在人工智能治理中,“风险”这一概念过于模糊且泛化,可能导致认知偏差,使基于风险的治理方法在提供精确有效的治理时面临挑战。此外,当几乎所有制度工具都可以纳入监管时,也就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风险为基础的治理方式的核心价值。因此,她建议,我们应从基于风险的治理模式逐步过渡到以价值协调为核心的治理模式,进而发展出一个适应中国国情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

  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主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