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法学图书馆一瞥
2024年03月08日 11: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3月8日第2848期 作者:李昊

  从2004年6月以博士生身份踏入德国访学开始,我又相继于2016—2017年和2023年下半年在德国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访学,第一、三次访学高校分别是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慕尼黑大学和与之邻近的奥格斯堡大学,第二次访学高校则是位于北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明斯特大学,对德国南北高校均有所体验。由于历次德国访学没有攻读学位的压力,主要是从事自己的研究,加之德国法学院的工位历来紧张,几次访学都没有单独的办公室,最多是在多人共享的国外访问学者办公室里获得一张书桌,反不如在图书馆里,可以随时翻看、摘录和扫描资料来得愉快。图书馆因此成为我在德国学习和研究的主要阵地。

  德国高校的图书馆可以大体分为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种布局。采用分散式布局的居多,如明斯特大学、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科隆大学、波恩大学、弗莱堡大学等的法学图书馆。这些学校法学院的图书馆按学科划分,彼此之间并不互通,而且藏书一般不对外借阅,从而造成法学藏书的分散化,如要从事跨学科研究,需要穿梭于不同图书馆,颇为不便。采用集中式布局的,如奥格斯堡大学图书馆。法学图书馆是学校图书馆的一个分馆,邻近法学院,和中央馆、社会科学分馆、精神科学分馆等相互连通,共同形成一个巨无霸型的放射式图书馆网。法学图书馆有三层,汇集了法学各学科图书,供开架阅览,大部分图书均可自行借阅,闭架图书则需要通过中央馆代为借阅。由于图书集中收藏,各法学学科资料均可在一个图书馆内查询,无须周转于不同的馆藏,免于奔波之苦。但这种集中式的图书馆统一开闭馆,一旦放假就无法利用,不便于自主学习。

  德国大学图书馆还会对一些老书和博士论文进行单独分类收藏,借阅这些文献需要单独预约,甚至有些文献仅限馆内阅览,若图书馆内扫描设备欠缺,利用这些文献便颇为不便。不过慕尼黑大学和明斯特大学法学图书馆还有不少19世纪的老书供开架阅览。此外,德国大学教授还可能有自己的个人图书馆,对于不相识者,一般也不外借。例如明斯特大学,教授图书馆的图书会被显示在联机公共目录检索系统(OPAC)里,但私人图书馆的藏书无法自行借阅,还不能通过馆际互借系统代为借得。法学图书馆里的一些图书还允许教授教席的助手长期借用,且不能预约催促其归还,有些甚至还不显示借阅者信息,这虽然便利了图书使用者的研究工作,但增添了其他读者的不便。

  第三次访学是在新冠疫情之后,和之前相比,疫情给德国高校图书馆带来的变化首先是开放时间的延长。此外,德国高校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服务和电子化程度也提高不少。对于尚未电子化的图书,图书馆可以提供远程互借、代扫论文或图书部分章节的服务。但对于新书或域外图书,通过德国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系统进行借阅常常会铩羽而归。不过,通过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图书馆进行馆际互借有时会有意外之喜。2023年冬天,在我通过远程互借寻求一本奥地利法律新书被拒时,奥格斯堡大学图书馆竟然决定购买一本供我使用,可惜因为两周的圣诞假期,新书年后才能上架,对于即将回国的我,只能徒留遗憾。

  与第一次德国访学相比,德国的电子图书馆(数据库)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德国主流法学出版社,如C.H. Beck、Nomos、De Gruyter、Duncker & Humblot和Mohr Siebeck等,都开通了自己的电子数据库,提供全文下载,其更新速度远快于大学图书馆纸版书的购买。对19世纪之前的诸多旧书,慕尼黑州立图书馆、法兰克福马普法律史和法律理论研究所也都进行了电子化。与前两次访学时,要么高价自行复印并邮寄资料,要么自己练就扫描技术相比,如今德国法资料获取的便捷程度已有天壤之别。不过,对于十年前的旧书,Beck和Nomos电子书数据库的下载界面并不友好,一本书往往被分成上百小节提供下载,而不像新书,可以一键下载,或者仅需下载数个文件即可。而且,Beck-online这种德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法学电子数据库为了防止恶意下载作出严格限制,特别是法典评注,往往按边码下载,下载大型评注中的一条往往就会耗尽权限,不小心还会被警告甚至被暂停账号使用。Beck-online数据库每年还会对不同法学模块的内容进行调整,让图书馆不断付费购买新的模块。德国各高校财力不同,数据库购买数量和使用权限也有明显区别。

  德国大学图书馆的贫富不均还体现在藏书量和新书的更新程度上。老牌的慕尼黑大学和图宾根大学收藏量颇为丰富,很多早期的图书或者博士论文都有收藏。奥格斯堡大学虽为新建大学,在基础文献的收集和储藏上,却也不遑多让,还为慕尼黑大学法学院已逝著名法学家Fikentscher教授捐赠的部分藏书单辟了空间。相比之下,德语区的其他高校,如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法学院的民法图书馆,新书更新较慢,导致藏书较为老旧。在外国法文献方面,德国大学法学图书馆的藏书也比较匮乏,尤其是英文法律图书,如明斯特大学法学院的民法图书馆虽然为各国别的民法书都单辟了空间,但近年的新书并不常见,而且往往由个别图书馆独家收藏,馆际互借常常被拒。相比之下,汉堡马普外国和国际私法研究所得益于频繁的国际交流,收藏了丰富的外国法文献,并按照国别和类型将所藏文献用密集书库进行管理。不过,各国别的藏书类型可能与该国别负责人之研究兴趣有关。例如,朴法眼教授的博士论文主题是“中国资本市场法”,他所负责的中国和韩国法部门就收藏了大量的《中国证券报》。我在浏览时还意外发现自己主编的民法典新书在陈列架上。新兴学科,比如数字法和气候法的文献,则主要通过电子数据库来补足。

  数字时代下,德国大学图书馆设施也与时俱进进行了更新。比如奥格斯堡大学图书馆就通过V:Scout信息系统来立体展示所借图书的位置,并且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自助借书,同时还为博士生和访问学者准备有单间或多人间的Carrels(研习室)用于学习,并开辟有讨论室供学生研讨。汉堡大学校图书馆还设有咖啡间供学生休息和聊天使用。不过,像慕尼黑大学法学院这种老牌院校,迄今还未装设图书防盗系统,只是不再像过去那样禁止穿外套进入图书馆了。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