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初探
2020年07月29日 08: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29日第1977期 作者:封进

  社会保险旨在帮助社会成员应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带来的收入风险,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制度安排,由此带来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是政策层和学术界长期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经济学中的一些经典理论,属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列。经济学对社会保险相关问题的分析分散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经济学学科分支中,体现为基础理论和一般方法在社会保险问题上的运用。但社会保险制度设计复杂,各国差异较大,系统地围绕社会保险制度,采用经济学视角提炼其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补充。

  社会保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社会保险涉及多个领域的经济学理论,其研究对象与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等均存在相互交叉融合的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养老保险与宏观经济学中的生命周期理论、最优储蓄理论、跨期消费决策、经济增长理论等相关。相应地,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储蓄、投资、利率、工资甚至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也已经纳入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二是劳动经济学中关于劳动供给和需求的理论是分析社会保险对劳动参与影响的框架,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等。三是医疗保险与微观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密切相关,医疗保险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是微观经济理论中的经典问题,对于医疗保险问题的研究也充实了微观经济理论。四是公共经济学强调了效率与公平的权衡,是社会保险政策设计和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政府参与社会保险的理由、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功能、健康和医疗保险的公平性等内容均以公共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公共经济学领域文献综述表明,社会保险已经成为公共支出分析的重要内容。

  社会保险经济学的跨学科特性

  社会保险具有跨学科特征,除了与经济学存在交叉以外,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人口学、保险学、公共卫生学等其他诸多学科领域也从各自的角度考察社会保险问题。相比而言,社会保险经济学视角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效率与公平的权衡和关注个体异质性等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社会保险项目对个体行为的广泛影响。就社会保险项目本身而言,需要看到政策对个体或企业行为的影响。例如,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保险项目和财政负担的可持续性面临很大挑战,提高缴费率是一种选择。但提高缴费率是否可以增加基金收入其实是不确定的。对企业而言,最合适的缴费率显然不是零。一些研究也表明,提供社保可以吸引优秀的员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但当政策缴费率较高时,企业会采取各种方式规避缴费。因此,需要综合分析社会保险对个体行为的广泛影响。而其他学科在分析社会保险制度时,更喜欢从价值判断出发,提出应该怎样完善的思路,通常是就制度谈制度。

  第二,强调社会保险带来的福利收益与福利损失的权衡。社会保险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福利,但其提供也是有成本的。社会保险给个体带来的福利包括,保证年老、失业、遭受重大医疗支出时的基本生活;保护雇员免受过长时间工作对身体的损害;保护女性生育时期的工作和需要等。而社会保险带来的扭曲包括:降低储蓄、提前退休、失业持续期延长、过度医疗消费等。除了关注社会保障的福利收益以外,随着保障水平的提高,保障的边际收益递减,带来的福利损失也值得关注。因此,对社会保险项目的具体参数设计要权衡福利收益与损失两方面的影响。

  第三,考虑到个体的异质性和参与激励。不同异质性偏好的个体,通常具有不同的风险规避倾向,社会保险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个体的异质性。引申出的一个例子是,社会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在再分配方面的功能需要有所区分。社会保险的主要功能是应对特定的风险,如老年、失业、疾病等,根据约定的条件给付待遇,而不是根据收入水平确定是否给予待遇补偿,其目标不在于改善社会总体收入分配状况。若希望缩小收入差距,降低基尼系数,则需要其他的再分配项目,如最低生活保障、食物补贴、免费的公共教育等。从参与激励的角度,社会保险项目更需注重代际再分配的功能。

  社会保险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

  和其他学科相比,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更注重定量分析、对因果关系的识别、对个体行为的探究。主要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福利分析方法。通过个体效用最大化得到社会保险政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通过社会福利最大化讨论最优社会保险水平等是社会保险经济学中重要的分析方法。例如在考察养老保险对储蓄影响时,可以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们通过最大化一生的期望效用得到对储蓄的选择。储蓄的主要目的是积累资产,用于退休之后的消费。假设人们存活若干期,没有不确定性,通过最大化一生的期望效用,决定各个时期的消费水平,从而可得到各时期的储蓄水平。同时个体面临预算约束,即各期的消费加储蓄要等于各期的收入。由此,个体的养老储蓄水平取决于收入水平和时间偏好。在其他情况相同时,收入水平越高的个体,养老储蓄水平越高,但储蓄率(储蓄/收入)并不随收入变化。时间贴现率越大,储蓄水平越低。

  第二,大样本微观计量方法。虽然理论推导可以得出社会保险会对个体行为产生一系列影响的判断,而且我们也的确观测到社会保险与工资、医疗保险与医疗支出、社会保险和劳动参与等之间的关系。但可能还有其他很多因素也在影响着个体行为,而这些其他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我们观测到的相关性和理论预计的不一致。

  比如,理论上我们可以得到养老保险的引入会导致老年劳动供给下降,但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很多,如果我们仅仅比较是否有养老保险和劳动供给之间的差异,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有养老保险的人劳动供给反而更高。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和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并不是同一类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济学领域越来越多地运用数据和经验研究方法评价社会保险项目的效果,基于大样本的研究一是样本量大,代表性更高;二是样本所包含的信息丰富,充分体现个体差异。由此不仅有助于观察个体在多个维度上的差异,而且有助于识别社会保险与个体行为间的因果关系。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为因果识别提供一些工具和策略,是社会保险越来越重视的方法。

  第三,政策实验和行为经济学方法。利用社会保险相关改革带来的外生冲击识别个体行为所受到的影响,并检验经济理论,这一方法越来越流行。一是该方法设计思想便于识别因果关系,二是当今世界各国不断推出相关的改革实验为这一方法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三是大样本数据的可得性提高,为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及二者差异的统计检验提供了可能。而行为经济学融入了心理学和神经系统学的视角,对人们的储蓄行为、风险性行为、社会保险参与行为等提出新的解释。这是社会保险问题研究上较为前沿的方法。

  社会保险经济学强调了经济学的方法和视角,但并不排斥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经济学模型包含了诸多假设条件,但复杂的现实世界有时并不符合这些假设,也难以完全用模型刻画。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其他学科的研究结论可以对社会保险经济学分析加以补充,也可对社会保险经济学方法提出挑战,促进其不断发展。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