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开放型经济学——兼评裴长洪《中国开放型经济建设40年》
2021年08月04日 09: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4日第2222期 作者:周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总方针,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从局部开放到全方位开放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阶段、新时代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开放发展之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专门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并将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为中国开放实践提供理论阐释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开放型经济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我国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总额、外汇储备、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总额均居世界第一位,在国际经济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是,与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相比,我国开放型经济理论建设明显滞后、国际话语权长期缺失。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简单套用西方国际经济学理论已经无法回应当代中国对外开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正如裴长洪教授所说,绝大多数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理论是以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实践为依据。例如,相互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理论、企业优势、内部化和交易成本理论等,都只能解释发达国家贸易和相互投资的发展,而未能也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因此,涉及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问题的成熟理论很少,也很陈旧,如“中心—外围”理论、资金外汇两缺口理论等。这些西方理论往往只描绘了贸易自由化以后的逻辑和故事,但没有谈及如何推进和实现贸易自由化,因此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理论诉求存在很大距离。

  正是立足中国实践和基于中国经验提出“我们怎么做才能走向贸易自由化,才能接近理论上的假设条件”的命题,裴长洪教授在其编写的《中国开放型经济建设40年》一书中,系统总结了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本实践和基本规律,构建了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的理论命题和逻辑架构。全书始终围绕三对关系、六条线索展开。第一是行业开放与区域开放的关系,中国遵循的是“点—轴—面”的实践路径。第二是对居民开放与对非居民开放的关系,中国遵循的是市场准入的所有制差别待遇到国民待遇的实践路径。第三是边境开放与边境后开放的关系,中国遵循的是先“边境开放”、后“边境后开放”的实践路径。这样的理路分析充分体现了实践逻辑、历史逻辑与经济学逻辑的统一,为我国开放型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建设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理论框架。裴长洪教授的前瞻性研究及其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无疑为我国更好地构建和发展中国经济学作出了很好示范。

  推动构建中国开放型经济学

  一直以来,我国的国际经济理论研究基本都在借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范畴,随着这些理论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我们亟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理论。

  首先需要明确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的内涵及其研究对象。目前,学术界对于“开放型经济”的理解不尽相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有的学者认为,开放型经济与对外开放有一定的区别。从经济学概念以及经济体制模式来讲,对外开放讲的是一个过程和方向,几乎在任何起点上都可以讲对外开放,而开放型经济却是一个在经济学意义上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照的概念,强调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尽可能充分地参与国际分工,进而发挥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开放型经济意味着在相当高的程度上参与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并主张自由贸易制度。有的学者认为,上述看法没有区分经济形态与经济制度的关系,认为无论外向型经济,还是开放型经济,都是在特定经济政策(或者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经济法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经济形态。还有学者认为,开放型经济就是一国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融入世界经济,实行对内和对外双向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市场和两种资源,在全球进行有效资源配置,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经济。可见,随着国内学界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开放型经济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清晰,形成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新理论、建立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的条件已经具备。

  其次需要认真梳理和重点提炼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的关键性概念和重要范畴。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概念。党的十五大强调要发展开放型经济,指出经济开放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随着中国开放经济活动多维度、多领域、多方式地展开,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用“开放型经济体系”予以刻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提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党的十九大提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我国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相关制度和政策不断完善,总结中国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使之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是构建开放型经济理论的现实需要。

  中国对外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发展,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的形成条件已经成熟。为此,裴长洪教授系统构建了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的理论命题和逻辑架构。他把“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这一套理论命题和逻辑架构归纳为“六个一”的命题:一个新体系(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一个新体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种新优势(培育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一种新平衡观(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多元平衡)、一个新的国际经济治理模式(新的国际公共品供给模式)、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经济全球化新理念);并据此论证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的三个基本理论:中国渐进式贸易自由化理论、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理论和新经济全球化理论。

  《中国开放型经济建设40年》就是围绕这一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系统研究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并对它们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有内在联系的理论阐述。一是系统性。从内容来看,全书分上下册共6篇,涵盖了当前微观、宏观开放型经济的基本问题。二是创新性。一方面,全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对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系统梳理。同时,注重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体现强烈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全书坚持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意识,系统总结了中国开放型经济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反映了作者对现实领域的敏锐把握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三是时代性。全书以党关于对外开放的战略政策为依据,研究了中国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新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及路径与策略。裴长洪教授始终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实践,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较早提出和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时推进了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科建设。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