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自然尺度与空间维度
2022年07月20日 09: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20日总第2452期 作者:陈惠雄

  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具体衡量尺度与空间结构维度的概念。如马克思所说,财富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富裕是财富对于人们需要满足的充裕程度,共同富裕就是财富在人们的不同层次需要和整体上的共同但有区分和差异的充裕性满足。“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目标、以自然资源承载力为约束边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个自然尺度,“天人共富、人人共富、心身共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三大空间维度。

  共同富裕的两个自然尺度

  第一,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共同富裕的目标。富裕是财富对人类需要满足的充裕程度。然而,我们所说的富裕究竟是以满足人的需要“needs”为目标和衡量尺度,还是以满足人的想要(欲望)“wants”为目标和衡量尺度?这是进行共同富裕建设必须明晰的基本理论问题。富裕与共同富裕永远是相对于“人的需要”而言的,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标准,才是衡量共同富裕的真正科学的、以人为本的自然尺度。

  在经济学上,幸福方程式一般可以表达为:幸福=效用/欲望。它表明,人的幸福程度与效用(需要的满足)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合理需要越是能够满足就越幸福,欲望愈大则愈痛苦。当人类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随着虚拟经济、衍生金融市场发展而变得扩大乃至放纵时,就会背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为更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应然之道,导致经济危机、生态危机乃至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抗。因此,无论生产力怎样发展,实际上永远无法满足社会中个人水涨船高、不断攀升的金钱财富欲望。共同富裕只能以人们的合理需要满足为尺度,通过发展生产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以自然资源承载力为共同富裕的约束尺度。共同富裕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并以相应的自然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资源承载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最大可能的约束边界,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遵循的另一个自然尺度。实现共同富裕要转变不顾生态承载力的末端治理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建设,追求自我与他者(包括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这样才能有利于改善人类的系统生存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并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安全感与获得感。

  放眼世界,由于强势主体掌握经济剩余索取权的社会情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出现了从长周期看的收入分配正U型分布的不公平扩大现象,即随着国民收入增长、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并由此引发大量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冲突。因此,“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共同富裕目标,以自然资源承载力为共同富裕的约束边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大自然尺度。其实,无论是技术革命还是人文演进,均必须朝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这是共同富裕发展的内生逻辑与必然要求。

  共同富裕的三个空间维度

  共同富裕的基本解释是全体人民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条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实现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这一解释今天仍然适用。从系统论角度,共同富裕建设可以分为天人、人人、心身三个层次。天人共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人共富——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富裕,以最大可能实现人与人共同但有差异的需要满足;心身共富——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相互促进,物质与精神共富共足。三个层次又各有丰富的具体内涵,形成一种具有层次结构的共同富裕建设系统。共同富裕建设的这种空间维度的三维丰富性,又与我国“天人合一”的历史文化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共同富裕建设系统。

  天人共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天人共富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共同富裕建设的前提性理念,也是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处的根本基础与宏观系统。人是自然之子,社会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只有把人与自然视作是一个共同富裕建设的统一体,构建基于生态共享、绿色发展的共同富裕发展体系,才能够真正实现人与人的共同富裕。事实上,当今世界,环境与生态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长期战略中的重要砝码。人类今天的生存性矛盾和危机,已经由以往的供给不足危机转变为环境危机。生态环境对于今天与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已经大大超过了生产力不足的威胁。高质量发展与实现“双碳”目标已经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手段。在这种生存与发展矛盾转变的背景下,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已经需要重新排序。“寓富于天,天人共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层次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没有人与自然的共同富裕就没有人与人的共同富裕,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逻辑。

  人人共富:通过“生产性努力”实现人与人的共同富裕。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的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发挥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即通过“生产性努力”来实现。通过每个人的“生产性努力”来扩大社会再生产能力与提升生产率水平,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与此同时,通过优化与改善生产关系,改革分配体制机制,坚持公平分配原则,防止“分配性努力”与“搭便车”现象,全面贯彻初次分配公平、再分配平等原则。共同富裕既要发挥各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在物质生产、资源分配、生态保护、精神富有、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形成发展合力,又要深刻认识共同富裕建设本身可能会遇到的人的生物性、制度性挑战,需要形成合作博弈的共赢政策架构。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落实“协同”和共享的宗旨,建成这样一种共同富裕发展模式与制度体系,既需要基于政府主导的机制设计与社会发展价值理念重塑的集体力量,也需要基于个人合作秩序自发扩展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协同推进。

  心身共富: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相辅相成的理论逻辑。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是一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共同富裕辩证法。仅有财富增长而没有精神富足,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世界正在重新改变着我们身体与心灵的健康与富裕位置,也正在颠覆和重塑我们的财富理念。心理性贫穷比生理性贫穷更加需要积极应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同时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的舆论引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都是提升人们的精神富足水平、实现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因此,确立正确的共同富裕观,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建设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今天,精神富有对人们的幸福程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注重物质富裕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富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财富观,才能够实现心身共富,使共同富裕建设框架更加丰富与完善。

  总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以满足人的合理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标,以自然资源承载力为约束边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两大自然尺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与人的共同富裕与区域差异化的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物质与精神共富共足,是共同富裕建设的三大空间维度,缺一不可。只有以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并以自然承载力为约束尺度,才可能实现人类更可持续的共同富裕目标。共同富裕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财富差异化共享,更要注重心身之间、天人之间的共富共足。唯其如此,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这就是共同富裕的自然尺度与空间维度的基本逻辑关系。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