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与审美导向
2022年07月20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20日总第2452期 作者:魏丽娜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不可低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实践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文艺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两次重要讲话中。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有一个重要维度,即从社会关系角度定位和发展文艺。“讲话”特别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讲话”对理想缺失、道德沦丧、沾满铜臭气等倾向发出纠偏正弊的呼吁时,主张作家、艺术家须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加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扎根人民,以人民为中心。“讲话”还强调,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找准文艺工作的方位、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凸显文艺工作的立场、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建立科学的文艺作品评价体系。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因此,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我们的文艺只有紧紧围绕人民,彰显中国精神,才不会失魂、失语、失声,才能有血有肉、风骨凛然、气韵生动、鼓舞人心。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文艺生态形成新格局,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实践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为文艺批评提供了新的契机。

  然而,在资本快速扩张影响下,文艺界、娱乐圈出现了过度商业化、资本化倾向。平台资本、流量明星、“饭圈”文化在资本主导下形成完整利益链,而平台资本在娱乐圈利益链中发挥了“主导力量”。“饭圈”文化往往是某些资本从自身一己之利出发塑造的畸形消费形态,既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更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针对文艺界的各种乱象,“讲话”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艺术家应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喜剧性的通俗智慧与审美品质

  从学理上分析,消费主义泛滥使不少所谓艺术家自觉地扮演“使人生变得轻松的人”,他们的作品竞相成为娱乐大众的“心灵鸡汤”,甚至让新世纪的喜剧变成“娱乐”“快感”“开心”“卖笑”的代名词。事实上,世纪之交以来,大众文化产品以身体快感与视觉刺激为审美内核的叙事策略、修辞风格与话语癫狂,呈现给受众的更多是审美形象化和身体快感化的声色欲望之作,其语义学维度的审美思考越来越匮乏。如何达到对审美泛化的形而下之轻的规避,以及对喜剧美学的人性解放之重的自觉追求,是“文化中国”复兴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思想难题。因此,新时代的文艺实践必须与娱乐至死、流量明星、伪喜剧真“三俗”等当前常见的错误思潮作斗争,只有在不断地拨乱反正中才能找准方位、凸显立场,进而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

  喜剧美学中的滑稽和不严肃是表面的,它骨子里却是严肃的、最贴近生活。与崇拜理念的悲剧精神比较起来,崇尚幽默的喜剧精神由于解构了理念的实体性而显得更加充满活力。喜剧美学的核心是通过喜剧性本身来表现本质和现象、目的和手段之间的矛盾、反常和不协调等可笑之处,从中揭示和反思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丑恶、缺陷和弱点,从而化解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自我与他者、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实现对自我与现实的超越。所以,喜剧性就是生命中的狂欢精神升华为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反思中以智慧实现超越和自由的喜剧精神。滑稽、幽默、讽刺、荒诞、反讽、戏仿等是喜剧性的重要表现形态,“笑”则是喜剧性显著的外部特征。尽管貌似喜剧性的审美噱头在各个时期频频涌现,但喜剧美学的精神内核与审美品质却保持着稳定,其蕴含的批判精神、智性清透和通俗智慧始终如一。简言之,滑稽、轻松、幽默和讽刺、清明构成了喜剧精神的核心内容。

  文艺创作的初衷与宗旨,说到底还是通过审美活动对个体生命灵魂品格完成一种提升,进而实现人内在的精神进化。如果脱离了这一终极目的或达不到如此境界,那么任何文艺作品在价值铸造上都是苍白的。文艺批评家仲呈祥认为,我们需要喜剧,但我们更需要有内涵的喜剧精神,不仅让观众发笑,而且让观众懂得为什么笑,绝不是把快感当美感。优秀艺术的主要目的是让受众心灵受到净化、灵魂得到提升,产生一种精神美感;止于快感,尤其是仅止于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刺激,那不是真正的艺术,至少不是优秀的艺术。

  在当代文艺实践中,过度娱乐化引发的“娱乐至死”效应与审美迷思,过度商品化形成的文化“化钱”时弊与伪喜剧化,严重危害着文艺生态和审美品质。“低格调的搞笑,无底线的放纵,博眼球的娱乐,不知止的欲望,对文艺有百害而无一利。”艺术家要珍惜社会影响,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应。优秀的艺术要真正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美学理想的旗帜,在审美上真正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真正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素质。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反映好人民心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文艺作品,才是真正“有品”“有味”的时代佳作。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消费时代的艺术伦理与超越‘娱乐至死’研究”(22ZJQN46YB)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